到日本之前,看到一篇驴友日记,提到在日本旅游要切记一件事,看到有什么喜欢的东西,一定当时买下来,因为很可能去下个地方就见不到同样的东西。
这话说的当然有点绝对,比如矿泉水肯定到处都有,但也有相当的正确性。
在箱根、横滨,甚至东京市内不同的城区,在甲地看到的有特色的小玩意,在乙地很多都很难遇到。
几个地方走下来,很有一种“过了这村就没了这店”的感觉。
这一方面说明了日本不同的景区、街区,很注意彼此的产品差异性,突出特色经营;另一方面更说明日本市场抗拒雷同的产品。
和金山日本董事沈海寅聊日本互联网现状的时候也间接证实了日本市场不喜复制品的特性。
Youtube风靡全球之后,中国立刻出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克隆者,在Google收购Youtube更进入投资高潮。
但是在日本,迄今为止仍然是Youtube等寡头称霸网络视频,放眼东瀛竟然没有什么有力的效仿者。
Google在日本没听说遭遇“XX门”,但是几年经营下来,搜索还是日本雅虎当老大。
在复制者眼中,日本消费者应该是相当守旧而顽固的。
因此,虽然日本与中国文化相同,文字相容,看似为中国公司进军海外的理想之地,但无论金山,还是同在日本拼搏的百度、瑞星、永中等,找到鲜明的“卖点”都是burning issue。
简单的依靠市场营销和概念炒作来“提供一个新选择(中国铁通曾经的广告语)是难有前途。
鲜见“克隆”和“争战”的市场,对于有开创性产品的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圣地,知识产权最大程度的得到了保护(如果“豆瓣”诞生在日本,应有更大成就)。对垄断性公司来说也是好事,因为垄断者可以更容易的锁定消费者。
但从负面的观点来看,这个市场也缺乏应有的活性。不过不管怎么说,做“与众不同者”应该是进入东瀛市场的第一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