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日本进行了一次专题采访,对象是1984年日本3000人访华交流团的“老青年”和近年访问过中国的“新青年”,这是一次跨度颇大的采访,也是一次有某种社会学意义的采访,从中可以让人看到日本特定国民人群的“中国视角”的变迁,也可以看出,交流和亲证是认识和理解的前提。
几位日本青年在接受采访时都谈到,“眼见为实”,“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反映了日本当代“知中派”的一种基本理念。当年中日之间发生的悲剧,在很大意义上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特定精神框架造成的,不跳出这一框架,就很难对历史、对客观事实有准确的判断。日本青年以独立之精神,以“自己的眼睛亲眼看中国”,是很有意义的。
受访者还谈到,面对面的交流是增进中日理解的有效方式。面对面的交流,往往能让简单的、单向的妖魔化方式失效,减少文化误解,增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度和宽容度,这也是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一种精神基础。
笔者上世纪80年代曾在日本做驻站记者,对日本社会中的友好团体之多印象极深,许多人几乎是以一种宗教式热诚从事日中友好事业,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国家是少见的。现在,日本许多老一代友好人士渐渐远去,日本民间青年一代将如何看中国,确实让人关注。
理解是友好的前提,交流是理解的前提。一位受访者谈到,老一辈靠勇气和信念为日中关系开辟了道路,现在不应忘记中日友好的起点,重视面对面的交流。今年6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中日青年世代友好联谊晚会时谈到,当年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是中日青年交流史上的一次盛会,20多年来,当年的参加者一直在各自岗位上为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推动中日友好事业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也是对“面对面交流”的一种积极评价。(黄晴) 人民日报 2007年08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