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雪花轻轻飘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南湖冰封的湖面上。62岁的日本老人石河旭如过去的许多个清晨一样,悄然驻立在湖畔。石河旭的一生,从上个世纪起就与南湖,与长春,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9年,刚刚一岁多的石河旭随任《读卖新闻》驻华记者的父亲来到了中国,先后在大连、旅顺、承德生活过。1944年父亲调任《满洲日报》,石河旭随其来到当时是伪满洲国“首都”的长春。直到1953年,父亲去世后,石河旭才和母亲回到日本,那时石河旭已是长春二中的一名初二学生,还是少先队员。
“看到南湖就如同看到我的救命恩人。”抗战后,石河旭的父亲没有工作,家中生活十分困难,经常无米下锅。一次,10岁左右的石河旭一连好几天粒米未进,饿得连哭得力气都没有了。一位好心的中国人送来一小袋大米,才帮助他家度过了难关。半个多世纪后,重回长春的石河旭只记得当年救命恩人说过的一句话--“我家住在南湖边。”就在每个清晨,到南湖边站一会儿,怀念那位相貌已在记忆中渐渐模糊的好人。
日本投降后,满脑子军国主义思想的父亲是怀着“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狭隘念头留在中国,而石河旭却认为父亲仇视中国,仇视中国人,是不对的。他说:“我接触过的中国人民都很善良友好,中国人还救过我的命。我小的时候,常常见到日本人打骂、欺负中国人,知道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做了很多坏事。”
在日本,石河旭当过36年的中学教师,主要教授包含历史和地理知识的“社会课”。在课堂上,石河旭经常向学生讲述日本侵略中国的真相,他说:“这样做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时光流转,石河旭对第二故乡的思念却从未淡去。1997年,也就是他退休前的一年,一位朋友邀请他一同到中国旅游。那次回来,石河旭发现,长春已经是一座十分现代化的大都市。原来很多低矮的日式建筑已经被高大、摩登的建筑所替代。而他魂牵梦萦的南湖,曾经是一片荒滩,也已经变成美丽的公园。那几天,石河旭常常在美丽的南湖边流连,深深地为南湖,为长春,为中国在心底欢笑。
在归国的飞机上,一位中国女留学生看见他在喝啤酒,就用日语问道:“青岛啤酒好喝么?”他用中文回答:“ 好喝。”漂亮的中国女孩夸赞道:“你的中文说得好极了。 ”石河旭告诉记者:“就在那个瞬间,我决定退休后应该做什么了。”
1998年,石河旭再回长春,成为东北师大的一名日语教师。他要把自己的余热献给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的中国人民。兼通两国文字使他在外语教学中游刃有余;对中国,对中国人民的热爱则使他很容易与中国学生达成情感上的交流。他把大量的业余时间用来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为了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白发萧萧的石河旭拜一位年轻的中国同事为师,潜心学习中文。
节假日里,石河旭喜欢四处走走看看,越来越现代,越来越美丽的长春总给他增添一层又一层欣喜。两年一晃而过,子女催促老父回家颐养天年,石河旭却又与学校续了约。他笑着对记者说:“我要和南湖,和我的第二故乡一起迎接更加美好的新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