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杨翠云摘自《扬子晚报》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举国却并无“崛起”之类的议论。相反,更多人在谈论科幻小说《日本沉没》。而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观众达880万人次。一时间,“日本沉没”成了当时日本最走红的话题。 30多年过去,2006年日本经济已连续5年保持增长,许多人都认为这是难得的佳绩。但日本又重新拍摄《日本沉没》,新版影片中电脑特技制作的地震和海啸场面极具震撼力。2006年7月15日起,该片在日本316家影院放映,上映3天即有90亿日元票房收入,再次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与《日本沉没》同时代,还有小说《平成三十年》、《日本封印》等渲染日本危机的作品推出,呼唤人们的忧患意识。 近年来,日本媒体在日本经济发展的报道及评论方面,大都仍保持着近乎苛责的态度。在新年社论等应该“鼓舞民心”的文告中,也是“警告”连连。那些世界一流的日本大企业老总们的自谦,常使人忽略这其实是一个每年人均GDP4万美元的国度。当国际业界都看好日本经济终于走出10年不景气、冀望其在亚洲一展身手时,前丰田董事长奥田硕马上泼了一盆冷水:“日本要当亚洲盟主?没品格也没力量啊!”“照现在这样,日本一定会沉没!” 日本这种忧患意识的渲染、灌输由来已久。这种忧患意识中存在不必要的过度抑郁及排外情结,有的甚至成为日本当年走上战争道路的间接诱因,这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日本在“崛起”时,往往少见热火朝天的宣传阵仗和大张旗鼓的自我颂扬,反而是愈加冷静、谨慎的自省与忧患。这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