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诸方面的文化,普遍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与“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样,“和”更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内容。然而各自的求和方式却也直接反映出中日文化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它相互包容,存异求同,换言之,它不排斥不同,而是在承认和包容不同的基础上求和。比如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常能见到中国人各持己见,自我伸张的场面,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不和。中国人主张通过这种各自伸张,彼此了解不同,承认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协调平衡,以达到“和”。相对中国人的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而言,日本人就偏重附和、随大流、避免冲突来维和、求和。
日本社会以及日本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要点就是大事小事避免冲突,哪怕是语言上的微小摩擦。基于这种思维,与日本人交往时,外国人都不难发现日本人在语言表达上通常不会清楚明白地从正面使用“不”的否定表达。即便要表达否定的意思,也是说话兜着圈子走。在中国,“说话暧昧”“拐弯抹角”,大多为贬义之用。而“暧昧”在日本确是一种国民性的特有文化。不了解和不习惯这种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中国人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与日本人打交道时,常会因为得不到一个明确的回应或捉摸不清对方的意向时,发出“日本人狡猾狡猾的”或“狡猾的日本人在耍人”的抱怨。于是,对对方的信赖度就会或多或少地动摇,人际关系也会或多或少地降温。一句话,彼此之间很难融合到一起。
日中两国对于“和”的认识以及求“和”方式上的差异,当然有着各自的地理环境及国情背景。岛国日本四面环海,在与各种自然灾害的相伴下生存,一家有难大家相帮的互助就成了人们彼此生存的共识。在这种只有相互帮助相互依赖才能共同生存的条件下,人们极力地避免冲突和对立而保持“和”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加上国土窄小,相互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环境,人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宁愿退一步也不愿意去伤害人际关系中的和气。此外,相对多民族的中国来说,民族较为单一也是日本的一个特点。
不夸张地说,要了解日本社会、了解日本人,那么了解日本特有的“暧昧”文化则是一把不可缺少的入门钥匙。(李景芳)
(作者系日本追手门学院大学教授)
河南日报 2006年12月0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