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就是一种文化。
在日本,我乘车在东京的“首都高速公路”上经过,每一幢建筑都不一样,大抵都很文化。记得让我注目许久的,是一幢高耸的黑色写字楼顶端,躺着一巨大的金色的葫芦,金光灿烂,熠熠生辉,与周围景致那样地和谐,看到那个东西,我就想到了中国道家的丹砂文化。遗憾的是,这个金葫芦系在人家的楼顶上,而不是道家发祥地的中国。
不止于此,在电视上播放的设计论坛上,一外国设计师曾揶揄地询问深圳人:“你们楼房顶端的那些架子,都干什么用的?”我听了一点也不觉得好笑,而是感到悲哀,难以下咽创意失败的苦果。深圳此伏彼起、眈眈相向的架子群,也许正在谴责设计师们的失语:你们就找不到自己的东西了吗?抄来抄去的!
我们的本土文化是什么?是儒释道文化、民俗文化,通过具象表现出来的东西何止千万,高雅来说如青铜、玉器、国画、书法,民俗来说如瓷器、泥塑、剪纸、年画,等等。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之所以走向成功,不仅因为他有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也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加入一些现代的元素,再艺术地展现出来。
中国的哲学,总是强调万物变化不定。我们在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时,看到日本的设计作品,觉得应该找到了。在那个“葫芦”里,蕴涵着深刻的理性,似乎看到了一种静、虚、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虽说日本的文化始于华夏文明,而在人家的设计中东方文化的“归一”性,比中国的设计师们吃得更透。
我们得承认,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一千年前他们从中国文化中借鉴去了佛教、汉字书写体系和中国唐代的艺术和建筑等等,近代又从欧美学来了许多先进的理念,进而形成了自己的设计风格—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可能严肃也可能怪诞,既有楚楚动人的抽象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那就是东西方的交融。我们还得承认,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匮乏,空间狭小,使得这个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的产品,设计出少而精的简约风格,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导致出现日本的电器产品引导世界潮流、横扫世界市场的态势。日本设计的成功,不能不说他们得益于作品里东西方理念的交互渗透。日本人的做法,值得一学。
强调传统,强调固有文化,不为挣足面子。现代设计愈来愈趋向于本土意识,本土意识正是对母文化的认同与回归,而不是符号或图形的简单堆积。继承先祖遗产,探求其文化的内涵,找出它与自己设计个性的碰撞点、结合部。同时还应汲取不同文化的设计理念,在思想相互搏击、智慧火花派对中,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融汇贯通,弃旧图新,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理念交融,坚实的古典主义与新锐的现代主义一体,才会设计出既符合本国人民需要、又能面向世界的好产品。让设计印上自有品牌,确立中国人独一无二的设计哲学与设计文化,最终形成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才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
人,其实是活在风格里,设计无处不在。庄子云:“大匠诲人以规矩,而不能使之巧。”设计师给市民什么样的“规矩”、什么样的风格呢?设计师的思绪,应该斡旋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活跃自己丰富的想像力,从一幢嵯峨的大厦,到室内孤零零的一把椅子,从一座城市到一把勺子,从一辆跑车到一款废纸篓,控制和运营自己的匠心,最终让市民享受优雅的经济、政治、生活的方式。设计,实在是将物质与精神相结合,使其结果具有美的规范,并给予这个世界以丰富的思想和技法。
我们奇迹般地只花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自己的工业革命。中国经济之再革命,没有创新和设计的开路,断断不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深圳设计界,在热情拥抱国际文化的舞台上,要想走在中国最前沿,就要温习自己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和动力,更快地接受国际上新事物、新概念,形成独具特色的理念,才可以成为时尚潮流的领头羊。
由那个葫芦,想到了“创意十二月”。这个月份,正在播撒着这种设计革命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