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日本在二战以后进行的规模和力度最大的一次教育改革。国内大学的所谓独立法人化,实质是“渐进式的民营化”,面对这一变化,已经资金捉襟见肘的地方私立大学更加忧心忡忡,它们担心未来那些著名大学在教育资金市场上与它们展开争夺,因为改革后国立大学可以从民间自由调配资金,其使用范围将不受国立大学规章制度的限制,各国立大学都想方设法从民间筹集科研经费。
但是当我与一些国立大学的教授谈到这种大学“独立法人化”今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时,他们都不相信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甚至认为,类似的改革在日本总是风声大雨点小,因为表面看来力度很大的改革,一旦触及到深层的既得利益格局,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对于加强大学教育体制的灵活性和竞争机制,多数人还是赞成的,认为日本教育体制必须通过改革去适应全球化竞争趋势。
就像北京大学以“末位淘汰”为核心引入竞争机制的改革引起的轩然大波一样,日本的大学改革也遇到一些学者的反对和批判。日本的《世界》杂志在2003年接连发表大学改革批判系列文章,有的认为“日本目前的大学改革不是按照学术的逻辑而是按照产业和市场的逻辑进行,大学正在改革的名义下走向崩溃”。还有的认为,“这是要把我们重新拉回到为某个人而活着的社会去,但教育既不是为了财界,也不是为了国家,更不是为了军队,而是为了每个孩子”。
面对部分大学老师对未来学校经费不足会导致裁员的担心,以及家长们关于学费会否增加的疑虑,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官员出面解释,大学法人并不像民办大学、私立企业那样实行自负盈亏,主要预算仍将由国家财政拨款,同时学生缴纳学费标准将根据各大学特点和学科内容,由文部科学省核定适当限度,不会因此增加学生负担。
实际上大学这种学术和教育机构的改革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某些知识的价值和学问的深浅不是像经济指标那样容易测量,而且这种知识创造的工作是很个性化的,有时很难找到一个简明而且容易操作的测量指标。企业以盈亏一见高低,运动员以比赛决胜负,歌手以歌迷市场定身价,官员以职位高低看权力,这都没有什么话好说。惟有这知识,不仅隔行如隔山,同行不同专业领域有时也难辨雌雄,这是“文人相轻”的根源,但也正是由于知识的这一特点,它的潜在创造性和力量也让人难以估量。
学术的不易测定,并不等于不能测定。企业经营不善要破产,运动员拿不到名次要退位,凭什么教育这一行就可以永远高枕无忧、一劳永逸?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政府机构、学校、医院、社会保障机构等公益部门都要建立竞争机制,这是一种别无选择的必然趋势。只不过这种竞争机制,应当遵循不同领域自身的发展规则,不要简单化的把市场逻辑视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