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星期是日本歌舞伎诞生400周年的纪念日,在日本各地有很多仪式感很强的纪念活动。而这些活动或歌舞伎本身,对于不了解歌舞伎文化的异邦人的联想总会有如下两个:首先是鬼!看不出性别的白脸人浮现在幽暗的背景前,拖着比京剧还长的唱腔,舞台上似乎还飘着浮世绘的落叶;其二是“伎”字引发的误读,还有艺妓在日本电影里的频繁现身。我们不能排除歌舞伎这个行业的江湖身份,即使是“国粹”也是来源于民间,有它自己辛酸的成长历程。 误会无可厚非,现在的日本,AV小电影肯定比歌舞伎要出名无数倍。而且,坐落在东京的歌舞伎町是闻名全球的红灯区,是旅游旺地。那么真正的歌舞伎是什么呢?
在日本传统艺能中,歌舞伎是非常有名的(还有能剧和俳句)。歌舞伎是从民间艺能“风流”演变而成的,据说是从7世纪初,一位在出云大社从事女祭司工作、名叫阿国的女子来到京都从事宗教性的念佛舞蹈时开始的,由于将非公认的女性歌舞加进了新兴的天主教徒风俗,使人觉得新奇,故被命名为为“倾奇踊”,因“倾奇”发音为“KABUKI”,后人便音译成“歌舞伎”。
1629年,当时政府曾以“伤风败俗”的理由禁演歌舞伎,后来政府规定歌舞伎可以复活,但只能演“物真似狂言”(模仿狂言),不久就演变成了只有男性演出的歌舞伎。现在的歌舞伎中,由被称为“女形”的男演员出演女性角色就是由此而来的。以往一场到底的形式,也改成拉幕式的多幕剧,剧情更向现实主义方向发展。之后歌舞伎又将日本民俗花道搬上舞台,同时引进西洋演剧的旋转舞台,从舞台延伸到观众席的“花道”(演员通过的走道),具有演员与观众合而为一的效果。
其后,歌舞伎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样子。
周作人曾作惊叹:日本摹仿中国文化,却能唐朝不取太监、宋朝不取缠足、明朝不取八股、清朝不取鸦片。再想想日本的茶道、禅宗和歌舞伎,恰恰是这种兼收并蓄构成了日本文化的独特性。在文化保护方面日本有其独到之处,歌舞伎走过了400年的漫长历史,不知道这种凄凉的载歌载舞还能向前走多久?(费邦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