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与日本在生态农业发展备件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日本生态农业发展的水平却远超过我国,日本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可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生态农业;新农村建设;投资模式
一、日本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
(一)颁布鼓励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法规。
日本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生态农业发展经历了强调农产品(加工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保全,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日本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颁布很多政策、法规,并不断进行完善。如,1992年6月10日,日本政府在颁布的《新的食品、农业、农村政策的方向》中提出发展环境保护型农业,并把它作为农业政策的新目标。其基本内容是农业不仅应稳定地提供农产品,还应与环境相协调,为保护国土作贡献。日本将环境保护型农业定义为灵活运用农业所具有的物质循环机能,注意与生产相协调,通过精心耕作,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减轻环境负荷的可持续农业。此后,日本政府相继颁布了四部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法律,即《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品质管理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其中,1999年7月12日颁布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是在对1961年实施的《农业基本法》进行评估后,制定的具有新理念的政策法规,该法规的核心在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振兴,确保食物的稳定供给,发挥农业、农村的多种功能,它是21世纪日本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方针。
(二)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财政支持。
为鼓励农民进行生态农业投资,政府通过在全国以鼓励发展“环保型农户”为载体,从贷款、税收等方面对农民给予支持。对拥有0.3km2以上的耕地,年收入50万日元以上的农户,经本人申请,并附环保型农业生产实施方案,报农林水产县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再报农林水产省审定,将合格的申请者确定为环保型农户,对这些农户银行可提供额度不等的无息贷款,贷款时间最长可达12年。在购置农业基本建设设施上,政府或农业协会可提供50%的资金扶持,第一年在税收上可减免7%-30%,以后的2到3年内还可酌情减免税收。
(三)积极开展高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高新农业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因此,日本一直注重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高、经营效益好的环保型农户,可将其作为农民技术培训基地、有机食品的示范基地、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基地,以发挥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与此同时,全国还有不少大学与研究机构专门对生态农业进行技术支持。如,日本的很多大学都有生态农业研究机构,这些机构的特点是研究人员不多,但研究的成果非常有效,并不断把国际上生态农业的先进技术结合本国国情进行开发并推广。
(四)发展生态农业的多样化模式。
在日本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日本发展生态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第一,再生利用型。即通过充分利用土地的有机资源,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减轻环境负荷。如,将家畜粪便经堆放发酵后就地还田作为肥料使用,将污水经处理后得到的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等,这都是充分利用农业再生资源的措施。第二,有机农业型。即在生产中不采用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农业生产过程的持续稳定。其主要措施有:选用抗性作物品种,利用秸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动物粪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养分循环;采取物理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虫草害;采用合理的耕种措施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产体系及周围环境的基因多样性。第三,稻作——畜产——水产三位一体型。即在水田种植稻米、养鸭、养鱼和繁殖固氮蓝藻的同时,形成稻作、畜产和水产的水田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做法是在种植水稻的早期开始养鸭,禾苗长大后,田中出现的昆虫、杂草等为鸭提供饲料,鸭的粪便作禾苗的肥料,又可为水田中的红线虫、蚯蚓、水蚤及浮游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同时又给鱼等提供饵料,从而实现生态循环。这种生态农业技术已在日本农村推广和普及,该技术所产生的综合效益亦被众多水稻种植农户所认可。第四,畜禽——稻作——沼气型。即农民在养鸭、牛等家畜过程中,将动物的粪便作为供制造沼气的原料。同时,农作物的秸秆经过加工用来作家养畜禽的饲料,或作为沼气的原料,沼气又可为大棚作物提供热源等。这样,经过能量转换实现生态的均衡,并且生产的农作物比较环保,又能实现经济效益。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