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辞职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只是薪水,工作到了一定阶段,就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可是在日企很难做上去,往往干了好多年还只是一个普通员工。外企圈子中的人互相交流时,经常会谈到日企的老板不容易和员工打成一片,可能是不屑于,也可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和面子。我们认为学日语的人适合在日企工作,因为他本身可能已经习惯了他们的某些习惯和文化。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典型的日本作风。
在公司内部,中国员工和他们的矛盾是有的,我觉得这中间有我们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日本人的狭隘心理,他们歧视中国人。有时候矛盾激化就会有争吵。他们觉得自己很了解中国,喜欢亲历亲为,可这是很片面的。他们不信任中国人,工作的环境是一个大通间,上司和员工面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有利于监督下属。
另外,日本公司的分公司之间互相关联,互相持股,高层管理人员调动频繁,他们管理的风格不同一,有时候很难很快的适应。日本人做事特别认真,过于谨小慎微,一件小事都会一再的确认,和同事商量,和总部确认,做的有些过了,无形中效率降低。日企中有严重的″大锅饭″倾向,没有能力没关系,只要愿意在公司呆下去,有一定的人缘,就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在日本公司做了5年,我觉得自己的心情可以用苦闷来形容。压力很大。”
时讯记者在采访一家日企时,发现同在一个企业工作,近一半的中国员工认为日本员工对自己是友好的,而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日本员工都坦率地承认自己对中国同事不够友好,或者说有偏见,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比例的不统一能够说明什么呢?
专家意见
企业受尊敬程度和品牌不是一回事
杨军北京大学案例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排名负责人之一
我们的候选企业实际上挑选的是公司,而很多日本企业包括法国企业,都采取很多方式规避政策,他们采取合资、或者在中国设立一个办事处的方式,而不是以公司形式出现,所以不是我们的例选对象。这样做可能有本国税法的规定,如财务必须进入母公司报表等,但很多则纯粹是为了获得中国政府政策上的优惠。
很多大的日本企业,在中国都没有分公司,就是为规避一些风险和得到一些政策优惠。
广州本田作为一个合资公司可以评价它,但作为一个办事处我们就不能评价。很多日本企业在中国都不能作为一个实体列选,我们挑选一个企业不是看它是否有名气,产品是否有影响力,我们可能把税收500强等作为一个参考,如果这个企业税务方面达不到一定的指标,也会影响它在中国市场的认可程度。而许多日本企业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另一方面,公司有时候包含了很多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产品问题。对于日本品牌,中国的知晓度比较高,但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并不是一致的。企业受尊敬的内涵比产品品牌广,社会的满意度、就业、税收、对社会的捐资和赞助等,都是企业形象问题和社会责任问题,不是品牌能替代的。饶文靖采访整理
他们为什么不尊敬日本企业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萍
早几年前,我曾在日本做过访问研究,其方向主要是现代日本企业伦理研究,因而也走访过一些日本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和在日企业工作的一些普通员工。
很多人都会认为中国人和日本人比较相近,实际上,我个人认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相似程度远远低于中国人与美国人的相似程度。在很多方面,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方式更为接近。首先,汉语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和逻辑结构方面与英语更为相似,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这导致中国人容易在思想观念上与美国人比较接近;而日语和汉语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和日本的相似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少。
人们容易产生中日文化差异小,中美文化差异大的错觉,两个民族在交流时错以为的这种相似性,会让双方感到措手不及。从现实上表现为日本企业的文化在中国的推广远远要与欧美企业到中国受到的文化冲击要大。人们总是错误地以为中日文化接近性的程度要比与欧美文化的接近性程度高,而事实上却恰恰相反。我所学习过的东京大学曾对中、美、日学生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学生对未来的希望值是相当低的,而中国学生的希望指数和美国学生是相当接近的。这可能与中国传统中的积极入世的儒家文化是分不开的。
美国人曾对在美发展得比较成功的日企做过一个分析,他们都有一个特点,一般是1000人以下的规模,超过千人以上,一般日本企业所推广的“温情”管理模式的效果就不明显了。
为什么中国人才不愿意在日本企业就职呢?我个人认为,很多人都是出于利益满足的需要和驱使,而事业意识、职业感往往不是很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白领的职业化比较低。
在日本企业中因为存在有年长的和年轻的、有经验和无经验的区分,很难实现事实上的平等,因此会导致员工与雇主之间的误会,甚至造成文化上的冲突。我在日本的时候,有一个在日企工作的同乡就曾说过,在日企工作太累,日本人喜欢加班,没什么事也都待在那,并且日本人之间的那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背后议论,也让人觉得很累、辛苦,虽然每月可以拿到40多万日元的不菲收入,也只想干两年就走人。
日企在中国大部分是做来料加工或配件组装,在中国输出的技术型和人员培训上要较欧美企业少一些。他们低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和消费心态,所以就竞争不过欧美企业。此外,中国人比较强调直率、坦诚;而日本人在这方面容易留下暧昧、言行不一的印象,这些差异虽然不大,但是累计起来,也影响了日本企业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
日本企业留不住人才的几个原因
刘瑞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民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日本企业的产品是非常好的,但是日本企业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并不受尊重,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历史方面的原因。中国老百姓对日本政府不承认侵华这段历史的做法是非常反感的。
其次,企业对人权的尊重问题。一个调查显示,最尊重人权的是国有企业,中国的国有企业最尊重工人的权益,如果工人的权益受到损害,政府是会出面解决的。第二个是欧美企业,他们有尊重人权的精神传统。而日本企业则排在后面,这就和日本的企业文化有关系了。日本企业强调服从,要求下级要服从上级,服从权威。并且日本企业到中国来,对中国的员工也确有不公平的地方,在大型企业可能还好一点,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比如体罚现象,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方面的报道,而在欧美企业中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
第三,工资待遇和升迁机会的问题。日资企业的工资比欧美企业低,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日资企业的重要岗位是不用中国员工的,都是从日本本国派来的,他的关键岗位是不让中国人参与的。这样的做法,导致中国员工觉得自己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所以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
第四,现在整个日本经济弱化。大部分在中国的日本企业由于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资金紧缩,经济状况不如以前,所以开始裁员,一般来说,他们首先裁的是中国员工。这对中国员工的心理伤害也是很大的,他们会觉得不公平,与其让老板裁掉,还不如自己主动离开,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