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参加中国归国者东京连络会的新年会,中国驻日大使馆一位官员的即席发言,令人感慨万千。他说,残留孤儿的存在,让人回想起60多年前的那场残酷战争。现在,你们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很多人与亲人得以团圆。中国人民、中国家乡的父老乡亲,不会忘记你们,更不会忘记你们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你们有两个家、有两位母亲,你们是中日友好的见证人,是推动中日友好交流的重要力量。
中国政府,即便在残留孤儿回到自己的祖国,依旧对他们充满着关切和呵护之情,对残留孤儿在中国生活期间的社会贡献予以全面肯定,并对残留孤儿今后的发展,抱着真挚的期待。中国人民一直认为,残留孤儿是一个历史的伤痛、也是历史的一段遗留问题,残留孤儿本身并不是“原罪”,他们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架构中日两国民间交流彩虹的中坚力量。
遗憾的是,日本政府在处理残留孤儿问题上,远远没有中国这样宽容、博爱的气概。面对战争的“负”的遗产,日本政府更多的是采取回避、逃避的态度,没有尽到作为国家主体保护自己国民应尽的责任。在1982年中日两国政府交换的文件中,日方将这群战争的受害者定义为“中国残留日本人孤儿”,这种定义暴露出日本政府在处理这一战争遗留问题上的消极立场。所谓“孤儿”,当然是要受照顾的、需要援助的,是一种比较“麻烦”的存在。“残留孤儿”这种用语,凸现出日本政府将这群战争受害者看作是一种负担、一种需要尽快摆脱包袱的深层心理。需要指出的是,这群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并不是仅仅简单地“残留”在中国,而是被日本国家所抛弃,这种犯罪的主体是国家,他们是“弃民政策”的受害者。“残留孤儿”这种轻描淡写的表述,无非是为日本政府逃避战争责任及免除严厉拷问大开方便之门。
作为战争的受害者,残留孤儿被自己的祖国抛弃,现在继续被无情地冷落。对残留孤儿而言,这实在是一种难耐的人生悲剧。从更深层的界面来看,日本政府从来就没有将残留孤儿的存在,作为一种积极的要素、一种有益的资源和特别的财富来看待。日本政府没有正确估量跨越中日两国文化的残留孤儿群体的潜在能量。但事实是,残留孤儿有他们独特的优势,他们身体内流着日本人的血,但又是中国养父母的博大胸怀养育成人,他们是中日两国民间友好交流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将谱写出更精彩的中日民间友好往来的新篇章。
将残留孤儿看作“包袱”的错误心态,导致日本政府在对待残留孤儿问题上消极应对、无所作为。甚至开始拿出所谓的“法律时效”这块挡箭牌来逃避自身的责任,这是相当令人遗憾的。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残留孤儿”问题,这考验着日本政府的智慧。同时也可以说是日本能否成为“有道义”国家的一块试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