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斯坦福大学教授、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所长青木昌彦认为,当今日本正处在一个根本性的转型过程中,这是日本150年来,继明治维新后跻身列强、二战后创造经济奇迹之后,所经历的第三次伟大转折。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曾是世界超级经济大国,但此后的20年特别是最近10年却一直在低谷徘徊。然而“穷则变,变则通”,也许,恰恰是这些因素催生了日本的“酷文化”,并成就了它的发展和传播。就是说,在陷入泥潭之后,日本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摸到了经济转型的生机。
美国遭遇第二次“偷袭珍珠港”
2002年5月号的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刊登了一篇介绍日本流行文化的文章,指出日本正在通过文化重建其超级力量。2003年《亚洲时代周刊》的一期封面文章指出,日本正从一个“制造的日本”(manufacturing Japan)转向“文化的日本”(cultural Japan),说得再清楚一些就是:日本正从产品制造大国朝着“酷文化”输出大国转变。美国媒体认为,这是第二次“偷袭珍珠港”,虽不动一枪一炮,却使美工业化和现代化受到重创。对美国高呼“狼来了”,我们姑且可以看作是老对手的一种姿态,但不容否认的是,日本“酷文化”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对美国文化的需求,美国人曾藉此获得全球霸权的大众文化传播艺术正在被日本人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有分析认为,当今世界市场已开始趋向享受型、文化型的“快乐市场”。由于“酷文化”把“对于自由的高峰体验作为产业的最高实现形式”,其产品携现代文化的新概念给世界各地的各色人种带来娱乐享受,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所以,它的传播,在带动日本经济恢复、获取极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不乏一种“人文关怀”的味道。这或许为日本“酷文化”风行世界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日本学者加藤周一早就指出,日本文化是“杂种文化”。这样的文化具有天生的文化接收、融合能力,能在保护自身文化的同时,吸收和消化异域文化,在自己的文化之树上结出本土化和全球化兼容并蓄的果子,这就为日本成为文化超级大国和实现全球化的国家提供了可能性。事实上,日本文化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它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经济超级大国时的影响力,而这种越来越强大的文化之车正是凭借“酷文化”的传播来拉动引擎的。日本是东方国家中最“西方”的,也是西方国家中最“东方”的,全球化时代,日本“软产业”得以迅猛发展、“酷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的深层原因正在于此。
中国如何应对日本“酷文化”的强烈冲击?显然,良莠不分的惟日即“哈”和妄自菲薄的杞人忧天或轻狂自大的不屑一顾都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冷静。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对日本的情感和态度是很复杂的。我们应该看到,与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不同,日本“酷文化”相对来说更具“快餐”性质,同时,牟取巨额利润是大多数“酷文化”传播者的原动力之一,享受超级娱乐是大多数“酷文化”热衷者的终极目标。我们也应该看到,二战中日本走的是军事强权之路,二战后日本走的是经济强权之路,今天的日本何尝不是在走文化强权之路呢?美国靠军事征服、经济侵略和文化渗透过了200多年的强国日子,日本的做法与之何其相似!正像创光信息技术公司近年来致力于把“JapaneseCool”(日本酷)的生活模式传播到中国一样,“酷文化”的传播不只是让毛头孩子们赶时髦、求时尚这么简单,它自有其“文化价值”。面对日本“酷文化”,我们不应在某些披着文化外衣的“侵略”面前举手投诚,也不应因噎废食、躲避退让而坐失崛起良机。和而不同,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转载自“美术同盟论坛”)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