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是家用电器中的“四大件”。当家电老化之后,是作为废物丢弃,还是让它再生?为建设“循环型的经济社会”,家电王国日本实施资源再生的新举措,以促进企业对废旧资源的再生利用。记者通过参观松下公司的家电回收基地———“松下环保技术中心”,对“从商品到商品”的循环经营,有了新的感受。
松下环保技术中心(下称环保中心)位于兵库县加东郡,占地近4万平方米,2001年4月正式营业。环保中心的主要业务是回收废旧家电,并对回收技术作研究、开发和实证。它是该公司为实践“与地球环境共生”的经营理念,推进家电的回收事业而设立的环保企业。洁净的环境,现代化的厂房,与想象中的废旧物品处理设施的形象截然不同。
或许是怕记者产生误解,社长堤常固先生一见面就赶紧声明:“这里并不是一个处理垃圾的地方,而是一个回收资源、制造再生资源的地方。”作为松下集团的家电回收基地,环保中心主要负责日本大阪、神户等关西地区的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四大家电的回收。开业两年来,已处理电视机、洗衣机、空调和电冰箱约120万台。因其出色的环保业绩,去年曾两次获得《日经新闻》的环保大奖。
在主人的安排下,前往采访的中国记者实地参观了这里的作业现场。正如堤常固所说,这里并不是处理垃圾,而是“制造再生资源”的地方。分解车间的墙上挂着一条标语:“为‘从商品到商品’寻宝!”作业现场看不到脏、乱、差,实行的是流水作业,一台台旧电视被送到作业台上,按既定工序对它施行“解剖手术”。工人们戴着手套,在流水线前小心分解,不了解内情的还以为是在组装电视。最令人吃惊的是对冰箱的分解:偌大的冰箱在巨型分解机里三下五除二,瞬间就成了碎片。
处理废旧家电如同选矿冶炼,化腐朽为神奇。在环保中心的展厅里,主人以图片和实物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资源的再生———
电视机重量的60%是面板玻璃和显像管,经加热粉碎提纯后生成玻璃材料。从冰箱和洗衣机中主要分解铁、混合金属和混合塑料,通过磁选机和高速涡选机对金属进行分离,从混合塑料中提取高纯度聚丙烯;空调的主要部件是热交换器和压缩机,可以从中提取铁、铜、铝,用来重新制造热交换器及相关零件。数字表明,一台电视机大体可回收14千克玻璃,能做成68个玻璃杯;一台空调能提取3.2千克铝,可做190个易拉罐;为保护环境,还须回收空调和冰箱里的氟利昂气体(日本从2002年起冰箱采用自然冷媒)。
设立处理废旧家电的环保中心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有法可依。日本在1998年5月通过了“特定家用机器再商品法”(简称家电回收法),2001年正式实施。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回收家电立法的国家。松下环保中心的设立是对家电回收法的运用和实践。
家电回收法规定,有效利用资源是生产厂家、销售公司、消费者的义务。第一,厂家要承担回收义务,实施再商品化,还规定对电视、洗衣机、冰箱的再生率(再生资源回收的重量比)要在50%以上,空调在60%以上。第二,零售商承担回收并按指定地点向厂家移交的义务。第三,家电消费者或丢弃者有支付丢弃、回收费用和再商品化费用的义务。具体规定丢弃一台电视机要付费2700日元、空调3500日元、洗衣机2400日元、冰箱4600日元。为了公平透明,丢弃者交费,回收商收费时必须出具“商品管理票据”并保存3年,做到有案可查。
丢弃家电要付费,企业承担再商品化的义务,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尝试。朋友介绍说,现在厂家把产品推上市场和在产品设计时引进了环保意识。市场上的家电价格中已包括部分将来回收的费用;为了便于将来回收,在设计量上减少了零部件。例如,与1983年相比,电视机上的塑料种类由13种减到现在的2种,零件数由39件降到15件。零件的减少加快了回收时的分解速度,分解一台电视也由140秒降到78秒。日本人的精细,由此可见一斑。
废旧家电是垃圾,还是资源?从环境看是垃圾,从资源角度看,它是资源,而且是地球上唯一增长的、可以再生的资源。在日本,每年从家庭中产生5000万吨生活垃圾,从工厂里产生的垃圾约有4亿吨。垃圾处理设施的不足,成为日本行政当局的一大头疼事,如果按此速度增加下去,到2010年垃圾的处理工厂将难以应付。从家电产品来说,日本每年要产生1800万台、60万吨的“家电垃圾”(“家电四大件”占了总重量的80%),每年大体上能回收不到一半的废旧家电,今年的回收率可望超过一半,达到1000万台。据估算,60万吨家电垃圾能回收10万吨铁、铜、铝等金属、玻璃、塑料等大量有用资源。
松下环保中心负责人说,构筑循环型社会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他们的事业刚刚起步,作为初期投资现在还不挣钱,但要尽可能作为商业活动坚持下去。为了让人们进一步理解废旧家电的回收事业,这里实行对外开放,两年间接待的参观者近2万人。每三个月他们还与地方居民的代表举行例会,沟通看法。
资源再生是新世纪由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进程中的革命,资源再生将成为一大“静脉产业”。环保中心的事业是一个象征,体现了经济社会结构正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向生产、使用、回收、再生的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结构转变。与地球环境共生共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是21世纪的潮流。(孙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