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国,看到一些与国内有所不同的事情,很有感触。
在日本访问,有一家日本新闻机构请我们代表团吃饭。入席之前,主人礼貌地对同代表团见面的一位中国朋友说:“今天请吃饭的人中没有您,请自便。”那位中国朋友微笑起身告辞,自然而然,并无尴尬。倘若在国内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请那位不速之客一起吃饭。按咱们的客气话说:“多加双筷子而已。”可是,如果“筷子”加多了,就出现了那种“来客一人、陪客一群”的现象,大家心里并不舒服。人家可不顾那个“面子”,不随便加“筷子”,请谁吃饭谁入席,不请谁吃谁走人。待人接物,要讲礼,更要讲理。
在罗马尼亚访问,主人在饭店请吃饭。席间有两位小提琴演奏家助兴,为我们拉了几支曲子,其中还有中国名曲《梁祝》。演奏快结束时,我看到主人从餐桌下悄悄地把一小卷钞票塞进一位演奏家的西服口袋里。琴声依旧,动作无声,一切意会而不言传,只有理解和尊重。在国内,送小费的现象虽然还不普遍,但吃饭“埋单”、住店结账是必然的。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发生或客大欺店、或店大欺客的现象,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尊重。有些“大款”、“大腕”式顾客,给钱时俨如施舍。当然,也有些店家对待平民顾客则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在美国访问时,到纽约的百老汇听一场歌剧。由于自己马虎,坐到了别人的座位上。开幕之前,才发现走道上一位女士微笑地看着自己,似乎想打个招呼。我并不认识她,招呼什么呢?原来自己坐错了位置,让她久等了。马上起身表示歉意,她同时也说了句类似“不好意思”的话,待我离开后才坐到属于她的位置上。她是有理由请我离开的,但她礼貌地等我自动离开。事后我想,如果别人错坐了我的位置,极大的可能是我走到他的身边,请他挪开。这也并非无礼之举。但比起人家静候一旁,礼貌地等我自己离去,并且毫无不悦之意,这之中便有个态度上、也可以说素养上的差别。
这些都是在外国遇到的小事。从小事看外国,发人深思。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都是很讲礼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或因讲礼而忘了理,或因讲理而忘了礼的事却时有发生。有些矛盾,有些不愉快,恰恰由此引发。怎样做到既不因有礼而失理,又不因有理而失礼,外国人的有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