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贸易大国,但却不是贸易强国。由于没有相应地加强品牌建设、推行品牌战略,中国始终处于国际生产链的低端环节,虽然出口数量巨大,但利润微薄,且引发了大量的贸易争端。企业对品牌战略普遍认识不足,建立和发展品牌的能力也较弱,因而国际竞争力低。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不会永远保持下去,我们也不应该永远依靠劳动力价格的优势来保证"中国制造"的长期定单。
从战后日本企业的发展经验看,企业在积累竞争实力的过程中,先是采用贴牌的方式为自己争取了必要的发展时间和空间,后又重视贴牌与自主创牌的有机结合,逐步开拓出一条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成功之路。
具体来说,日本企业采取了贴牌生产和技术模仿、贴牌与创立自有品牌兼顾、最终推出自有品牌三个步骤。
实践表明,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初级阶段,不确定因素较多,而贴牌形式的出口营销可以降低风险,减少销售费用,实现销售量的增长。通过与国外著名品牌的合作,能够获得技术信息、产品信息以及相关管理流程等,为贴牌企业提高产品的开发、设计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特别要说的是,日本企业在实施贴牌生产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处理好贴牌生产和创建自有品牌的关系。
首先,在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后逐步降低贴牌生产的产量,提高自有品牌的出口数量。JVC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初贴牌形式出口占销售总额的40%,到1990年,其自有品牌的销售比率已经上升到90%左右。其次,对新老产品采取区别对待战略。以松下公司为例,以Panasonic品牌的出口占到70%,以贴牌形式的出口占到30%左右,而传统的品牌National则在一段时间内主要用于老品牌的贴牌生产。其经营方针是:即使贴牌形式生产的条件再好,也要以本公司的品牌Panasonic出口为主要努力方向,重点开发"优良的交易伙伴"。最后,日本企业认识到在国外创立品牌形象是件十分艰难的事情,为此,开始着力于以"高质量、高技术和创新"的形象打造自己的品牌。如,日立公司1956年进入电视机生产和销售领域,虽然进入该领域较晚,但其凭借技术实力奋起直追,1966年便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实用化的全晶体管彩色电视机,凭借其耗电少、图像色彩艳丽等优点,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为日立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发挥了巨大作用。
日本家电企业的经营实践证明,企业在贴牌生产的同时,扩大自有品牌生产和出口是完全可能的。但在贴牌生产的同时,必须不断努力开发新产品,塑造"高技术、高质量"的品牌形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减少贴牌生产,扩大自有品牌的生产和出口,完成品牌国际化的建设过程。
从上可看出,品牌战略应上升为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一项国家战略,促进一批知名品牌的国际化应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外贸发展重点目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