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中,我算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身份。平常,也不会感到膝下没有女儿会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不过,每年到了这个时期,我总是会见景伤情,时时怀着一丝「要是有个女儿不多好」的淡淡遗憾,跨出超市门口。这个时期,每家超市、百货公司,都会摆饰出女儿节当天祭祀的甜点糕饼。我家因为没有女儿,所以我每次都只能傻傻地立在柜台前望梅止渴,频频咽下口水。
其实也不是想吃那甜点糕饼,我向来是不喜欢吃甜点的。遗憾的情怀,是不能在女儿节那天过节的……那种被屏斥在墙外的寂寥。家中没有女儿就不能过女儿节吗?是的。那是当母亲的每年为未婚女儿办仪式的节日。主角是未婚女儿,主办者是女儿的母亲,是女生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三月三日女儿节,本来只是八世纪平安时代宫廷贵族女子之间,互相在纸偶人身上换穿衣裳的游戏,与现代小女孩办的家家酒游戏类似。流传到十三世纪室町时代时,才逐渐统一在三月三日过节。直至十六世纪江户时代,这个节日才在庶民之间盛行起来;也是在江户时代,开始装饰起雏偶人。
女儿节的正式名称是「雏祭」(hinamaturi),又因为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所以也称为「桃花节」。这天,如果家中有未满周岁的女儿,当母亲的就得准备「散寿司饭」(寿司饭上添加许多鱼介、蛋丝等)与蛤蜊汤,招待来庆贺节日的亲朋好友们。「散寿司饭」因为看上去鲜艳华丽,很适合女儿节的主菜;蛤蜊汤是因为蛤蜊的贝壳,只能是唯一的一对,所以象征女孩子的贞操。其实,说穿了也只是这个时期恰好是蛤蜊盛产期,可以吃到新鲜的鱼介类而已。
因为是女儿当家作主的节日,所以雏偶人通常也是娘家外公外婆赠送的。现代家庭都是外公外婆事前先包好红包,让年轻夫妇们去选购自己中意的雏偶人,其它伯叔姑姨们则是当天包红包来。雏坛上的雏偶人,大约摆饰一个月后,才小心翼翼地收存起来,等第二年时再拿出来重新摆饰。至于返礼,以前是红豆饭与红、白四方糖,现在已经不再计较非红豆饭不可了,一盒馅饼附上娃娃照片就行。
(新时代的雏偶人,hallo kITty将。等我哪天再捡到小母猫时,就买这个回来孝敬牠。只是,就怕跟「母」的无缘呢……)
往昔,每逢邻家妈妈们忙着筹措女儿节的一切琐事时,我总是暗自庆幸,还好家中没有女儿。儿子们上小学以后,我的庆幸,逐渐变化成阿Q论调:「哼!妳们家有女儿节,我们家有男儿节。女儿节只不过是在家中摆饰娃娃而已嘛,咱们男儿节是在院子中高高挂起鲤鱼旗帜,鲤鱼腾空飘荡,多风光!」然后,随着年纪渐长,我想过女儿节的心愿,竟日渐恳切起来。
想想嘛,女儿节前二周开始,上自娘家外婆,下至自己的女儿,都是这个节日的主角。男孩子一上国中,便不会为了院子中有五只鲤鱼旗帜腾空飞扬而欢呼;女孩子可就不同了,每年摆饰的雏偶人会逐年增加,婚后还可以继续为女儿过节,当了外婆以后也可以为外孙女筹备雏偶人。有些名门世家,每年摆饰的雏坛都很壮观,由于代代相传,雏偶人可积存至几十几百具,房间不大的话,还不够地方摆饰呢。
祖先是诸侯大名的世家,雏偶人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可列为国家指定的特别文物。而且雏坛上不只是有天子与太后,第二阶以下还有女官、负责奏乐的五雏童、侍从、听差等,家具日用品也不能少。一桥家(将军一门的御三卿家之一,另外二家是田安家与清水家)祖传的雏坛,甚至还有殿下上京时的旅途用具。
我从未庆贺过女儿节。当人家的女儿时,母亲不懂日本的传统节日;自己当了母亲之后,又因为膝下没有女儿,只有咬着手指干瞪眼的份。今年的女儿节,我也只是按照惯例买了桃花回来装饰在壁龛而已。壁龛摆饰有挂轴、等身大铠甲大将、古玩、桃花树枝,却没有雏偶人。我是女生,在女儿节这天,家中没有雏偶人,总觉得好象缺少了那么一点说不上来的气氛。
所以,最近有个打算,想说等儿子们独立之后,每年都给它搜集一具雏偶人,自己独自过我的女儿节。我是人家的外孙女,也是人家的女儿,更是人家的母亲,我,当然有权利过女儿节。
(偶人头部、发型、身躯、手足、装饰品,都是专家分工手工制成的,所以每一具偶人的表情都不同。衣裳由衣裳手艺工匠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