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本历史对日本文化乃至企业文化的影响
站在对企业文化的影响角度,我从3个重大转折期去分析日本的历史对日本文化的构成及影响。
1、大化革新[18]。
公元7世纪,日本人发生了“大化革新”,全力模仿和学习中国唐代文化,包括建立了中国式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制度和相应的户籍制。中国儒家文化流传日本,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将在另一节“日本宗教”中详述)。中国的这一套制度和文化经过千多年的兴衰演变,始终无法使自己的国家走向强大,相反,却使自己的国家不断走向积弱和不堪外强一击,同样,受这种制度和文化影响的日本,在1853年受美国轰打之前是一个落后的、封闭保守的专制国家。
2、明治维新[19]。
日本的脱胎换骨,走向富强,许多史学家认为从明治维新开始,然而,我认为应从1853年开始。这一年,美国舰队突然轰闯日本东京湾,日本根本就毫无任何还手的能力。美国要求日本通商,一年后,日本简直就无能抵抗就屈服了,与美国签订了在中国人看来是丧权辱国的《神奈川条约》,从此,锁国时代结束,门户大开。八年后,英国军舰炮轰鹿儿岛,也来掠夺瓜分,日本跟中国一样,受到到巨舰大炮的欺辱。所不同的是日本人终于知道自己的积弱,转而自觉向这些“强盗”者学习,决心发奋图强,而不是如何“报仇雪耻”,不是在阿Q式盲目自大中谈民族强大史,日本也就从这时候开始了真正走向强大了,这是划时代历史性的转折。
六年后,即1868年,也即中国的太平天国灭亡之后第四年,也即清皇朝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同治皇帝统治时期,中国饱受了西方列强鸦片之害和瓜分割让之痛。在日本,明治天皇即位,下令变法,这就是历史上使全世界叹为奇迹的“明治维新”。其最大的特点是:吸收西洋文化,实行资本主义“文明开发”改革,以西方的工业文明渐渐代替了以往落后的农耕文明。而工业文明的标志是工厂企业的出现和壮大。只短短的数年,日本就从荒陋落后状态之中,一跃而成为一个完全崭新的现代化的年轻国家。明治维新为日本企业的发育和发展扫平小农观念及机制上的障碍,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实行西方式政治和经济现代化的国家,并且迅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在中国,同治让中国继续走向衰落;在日本,明治让日本迅速走向强大。但是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实行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整个国家的命运仍掌控在皇帝或天皇个人的手里,并培养了“忠君”的臣民。只不过存在程度上的差别而已。这时候,专制的强大起来的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有人说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是基于封建残余力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依然渗透。但我认为,其中并不能排除基于生存危机感的生存空间扩张和资源需求的必然选择。在当时,有哪一个强国没有干过战争掠夺的勾当!有哪一个强国海外没有殖民地!可以说,列强都是靠掠夺殖民地财富来完成工业化的原始积累的。在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下,日本只能靠武力去争取他们想要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二战及二战之后的日本。
3、二战之后[20]: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两颗原子弹在本土爆炸使数十万人丧生,100多个城市夷为平地,近千万人流离失所……
日本政府和国民都必须面对战败这一现实,而不得不思考日本未来何在?明治维新赢得的第一次崛起以失败告终,也必然使日本民族认真思考和缜密选择如何实现日本民族的第二次崛起!企业文化正好满足了这一民族心态的需要。
二战之后,美国支持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包括修改宪法、解散财阀、改革农地等,以资产阶级立宪君主制代替了明治维新以后建立起来的具有浓厚专制主义色彩的近代天皇制度,实行议会制。
正因为社会的稳定和民主化的政治体制,使日本抓住了国际市场的一系列机遇,包括承接欧美梯度转移的制造业、为美朝战争中美国供应物资等等,从此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飞速发展。
二战使日本意识到不可能靠武力去谋求生存和发展,迫使日本选择另一条发展之路——经济全球化之路。
佛格尔《日本第一》中提到战后日本企业文化的观念革命[21],我觉得是很恰当的,归纳如下4点:
(1)把效忠天皇的观念转化为效忠企业的观念。
(2)把军事武士道精神转化为企业武士道精神。培养了一大批敢打敢拼的企业家。
(3)吸收各民族文化之长,建立了日本的合金文化。推行反求工程、创新工程,即把各国同一产品的优点、缺点列出来,然后集优优于一身。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4)把生存理性主义的急功近利转化为求生存、谋发展的文化。按今天的话来说,亦即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机制和规划。表现在具体上就是用教育培训和科学技术推动企业的发展。
五、战后日本政府与日本企业的关系
二战之后,以吉田茂为首的首届政府制定了“倾斜生产方式”这一重大决策,优先发展海陆运输、煤炭、钢铁、化肥等产业,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从材料、资金等各方面扶持重点产业企业。此后数届日本政府均沿袭这一政策。事实证明日本经济的恢复与迅速起飞,离不开这个廉正、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日本政府早在50年代之初,就大力扶植本国企业适应生产国际化和实现资本国际化,以汽车和电子产品为先导,加紧向国外市场扩张,在发达的欧美国家建跨国公司,积极参与他国的资源再分配。日本政府给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提供出口信贷,由国家给予担保。在税收和财政上,政府提供优惠政策,甚至由政府直接参加跨国公司的国外投资活动,由政府扶植的日本跨国公司从1951年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到1986年时投资累计已超过1000亿美元。到九十年代初,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居世界第三位,使日本的跨国公司遍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并以技术领先优势,质高价廉和良好的售后服务的优势,形成了在国际市场独具的竞争优势。[22]
日本铁矿石储量微不足道,但1987年,日本生产的粗钢却达9850万吨,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当时的苏联),之后一直遥遥领先。日本钢铁工业创造的这一奇迹完全是在日本政府的扶植下依靠补偿贸易,利用进口澳大利亚高品铁矿砂来发展本国钢铁工业才得以实现的。日本企业填海造地兴建的技术世界顶尖的轻津钢铁厂,也完全由政府扶植的。[23]
日本政府从政治、法律、财力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致使日本企业可以迅速成长和强大。这除了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外部环境,这亦直接影响了日本的企业文化。
“国家”,除了地域的概念,更是一个社会管理组织的概念,“政府”代表着“国家”。
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同样是同时从战争的废墟上起步,但所走出的轨迹却天壤之别,关键在于政府体制。事实证明,只有廉正、高效、务实的服务型政府,才有企业的强大和国家的强盛。 (学说连线)
注 释:
[1]《世界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12月第2版
[2]《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
[3]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中译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是“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中的一种。
[4](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
[5]张联芳主编《世界史通俗演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8月版
[6]郭咸刚《西方管理学说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7]郭咸刚《西方管理学说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8]詹姆斯·C·艾伯伦,乔治·斯陶克《企业巨子》1992年版
[9]http://w.51sobu.com/new/content/2005115151105772823625.html
[10]佛格尔著 黄景自译《日本第一》台湾金文图书有限公司1981年3月出版
[11]张联芳主编《世界史通俗演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8月版
[12]资料来自清华大学刘红松教授2004年8月20日在广州天河税务局为清华CEO广州班的讲课。
[13](日)源了圆:《文化和人的形成》第一法规1983年版,第75页
[14](日)源了圆:《文化和人的形成》第一法规1983年版,第75页
[15](日)本尼迪克《菊花与刀》中译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101页
[16]《论语·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17]http://www.hroot.com/companypublish/html/1552.htm
[18]见《世界通史·第二卷》第60页,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19]见《世界通史·第二卷》第50页,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20]见《世界通史·第三卷》第76—77页,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21]佛格尔著 黄景自译《日本第一》台湾金文图书有限公司1981年3月出版
[22]《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第一版
[23]《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第一版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