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将靠什么“第三次崛起”
当全球把亚洲的崛起聚焦于中国和印度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一篇“日本的第三次崛起”提醒了人们:正在崛起的亚洲国家中还有日本。尽管日本崛起的途径仍在探索中,但已经起步了。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通过汲取世界各国的先进思想和科技,“脱亚入欧”,实现了第一次崛起。但是,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岛国的天然危机感和欧洲文化中的侵略性,最终混合成军国主义,走向军事扩张之路,且在二战中以失败和废墟收场。
1945年被美军占领后,日本失去了国际政治上的发言权,却也幸运地躲过了“冷战”带来的各种纷争,在美国的翼护下专心于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已不时地与美国较劲。日本第二次崛起,不仅把产品推向世界各个角落,而且开始掌握美国的头脑。
但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全球化浪潮,冲刷着日本的优势地位。中国的改革开放,印度的科技跟进,欧盟的日渐壮大,既抢走了日本的风头,也平抑着日本在国际舞台和亚洲社会的强势角色。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开始探索第三次崛起的途径,从而保持在亚洲的强势地位,提高国际政治中的发言权。
以美国化方式成为“正常国家”,是日本第三次崛起的最初策略。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力量,日本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给予美国资金和技术支持,在伊拉克战争中便把军舰派到印度洋上,突破了自卫队不能出海的规定;日本政府还提出修改宪法的议题,要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努力成为和德国一样的“权利完整”的国家。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上所遭遇的挫折和尴尬,同样影响日本政坛改变策略。安倍一上台,便提出了“建设美丽的国家论”,主张“价值观外交”,并且把同中国和亚洲国家的稳定关系摆在战略地位上。这似乎表明,日本在寻找新的崛起策略。
这个策略的核心很可能是通过倡导和部分地承担“全球责任”,来把日本塑造成中、美、欧等大国之间的协调者角色,进而更多地参与全球事务,柔性地而不是刚性地成为世界强国。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日本和欧盟共同制定的旨在减少“碳排量”的《京都议定书》,已成为全球解决这一问题的蓝本,给人留下日本“有全球责任”的印象;在对非洲的免债和援助上,日本和欧美国家斤斤计较的方式截然不同,承诺免除贫困国家债务,并且提供较大数额的援助资金,帮助非洲改善医疗卫生、教育、供水以及食品安全,这给人“讲人道主义”的感觉;主动参与世界性的安全议题和维和行动,比如积极参与朝核“六方会谈”,延长自卫队在伊拉克“援建”时间,均让日本增色。这些迹象表明,日本正试图以“负责任的国家”来对世界“温柔地”施加影响力,用“软力量”擦掉给世人留下的不良印象,实现“正常化”。用安倍政府的语言说,就是用制度、体制和价值观支撑起“亚洲门户”。
可以看出,日本的崛起策略中包含着很积极的全球思维,也暗示着捉摸不定的反制力量。环境、科技以及对外援助能力,对于中国、印度及很多亚洲国家来说都不是强项,日本在这些领域发力既在承担国际义务,同样也有抑制邻国的深藏不露,因为日本已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而其他亚洲国家还正在工业化。
但是,日本对战争历史缺乏深刻反省,加上在经济和贸易问题上附加政治条件,甚至有要挟他国的嫌疑,使得日本的系列行动受到亚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抵制。日本也许试图用向前看的姿态来解脱历史包袱,也许在足够自信时再来反思过去,但不能够正视自己行径的民族似乎总不能走得干脆利落。
□陈冰(广东媒体从业者)
中国新闻网 2007年11月28日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