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信长纵横驰骋的时代,被称为“安土时代”。丰臣秀吉则在摄津国建造大坂城,其宏伟辉煌比之安土城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来他还试图在京都附近的伏见地方筑造一座更大的城池,但没等造好就去世了,因为此地密植桃树,故此他所统治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丰臣秀吉的各项政策几乎完全是信长政策的延续。首先,秀吉如同信长初上洛时一般礼敬朝廷,甚至其恭顺态度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秀吉本人出身低,威望浅,更没有信长干脆废弃天皇制的想法,他只想从朝廷处得到大义名分,从而利用这种名份来实际掌控天下。因此,对于朝廷的封官赏爵,秀吉是从来都不会推辞的。
因为自己和源、平两氏全都扯不上关系,秀吉不可能开设新的幕府,他曾想去央告落魄将军足利义昭,希望义昭以源氏长者(大家长)的身份,给予自己源氏的家名,但遭到义昭的断然拒绝。天正十三年(1585年)七月,秀吉终于拜在前关白近卫前久门下做了养子,骗来了藤原氏【藤原氏是古老的神官家族,按照惯例,只有藤原北家出身的贵族才能担任摄政?关白和正一位太政大臣,近卫、鹰司、九条、二条、一条五个家族都出自藤原北家,被称为“五摄家”。】的家名,从此登上了关白的宝座。
关白相当于摄政王,辅佐天皇总揽朝政,天皇亲政前称“摄政”,亲政后称“关白”,取诸事均须关白(报告)此官之意。天正十四年(1586年)十二月,秀吉受天皇赐姓为“丰臣”,就任正一位太政大臣,从此正式成为朝臣的领袖。此后,这位丰臣秀吉即被称为“丰关白”,退位后称“丰太阁”。
当然,秀吉并非真心实意地尊奉朝廷,不过他既然当了朝臣的领袖,当然要抬高天皇朝廷的威信和地位,这样自己的威信和地位也才能水涨船高。等他大权在握以后,一样插手天皇立嗣之事,悉心培植和拥戴亲近自己的皇子,手法与信长当年也是极其相象的。
其次,秀吉和信长相同,非常重视商业发展,到处施行“乐市乐座”,并且牢牢掌控住堺、博多(在九州北部)等商业都市,以求得到豪商们的金钱支持。在农业方面,秀吉把信长曾经在部分地区施行过的“检地”、“刀狩”等政策推广到全日本,基本上彻底完成了自己直辖领内的兵农分离——天正十八年(1590年)正月,他发兵讨伐关东地区的战国大名北条氏,竟然动用了二十二万兵马,其中本队十四万人!这场战争打了半年多的时间,如果所部多为农民的话,是根本熬不下来的。
当然,秀吉也有和信长不同的地方,况且天下既然已经平定了,那么很多临时政策自然应该有所改变。信长亲近天主教传教士,是为了藉其“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来打压旧秩序和旧佛教,秀吉在统一全日本以后,则鉴于这种思想也会使信徒百姓否定他的封建统治,于是对传教活动加以限制,甚至杀死了很多传教士和信徒。
信长性格暴躁,家臣动辄得咎,割据势力有不服从的一律剿灭。秀吉的性格则要温和得多,尤其为了尽快完成统一大业,他对很多割据势力作出了让步和妥协,只要肯服从他的中央领导,均可保留其领地。德川、上杉、毛利等大名及时降服,领地基本没有受到侵害,长宗我部、岛津等大名抵抗得相当厉害,但最终也还是保住了初起家时的世代领地。
文禄元年(1592年),天下刚刚平定,丰臣秀吉就来到九州的名护屋坐镇指挥,派十六万大军入侵朝鲜,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进攻明朝,掀起了所谓的文禄·庆长之役,朝鲜史上称为“壬辰倭乱”。这场侵略战争延续了整整七年,可耻地以失败告终,庆长三年(1598年)八月,秀吉本人也忧愤而殁。
其实发动对外侵略,并非秀吉一人头脑发热所引起的,乱世刚刚平定,很多割据势力遭到打压,养兵无数却再无可用武之地,很多丰臣氏麾下将领意犹未尽,功勋卓著却再无可封赏的领土。在这种情况下,悍然发动对朝鲜乃至对中国的侵略,是战国乱世的必然延续。事实上,秀吉这一政策也源自于信长,弗洛伊士在《日本史》中写道,信长曾经考虑过,等统一日本以后,“编组一支庞大的舰队,以武力征服中国等地,然后把自己的儿子封到各国去”。这种说法的可靠性虽然无法确定,但应该不会是空穴来风。
桃山时代日本兵制
日本战国后期、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织田信长身亡。他的爱将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桃山时代的日军名义上是统一的国家军队,实际是由各大名专属兵团组成的联合部队。
这一时期的日本军阵和战国时期的大名军阵基本相同,军阵的基本构成由本阵和若干独立军团组成。其主力为主将(大名)手下世袭化、专业化的“家臣团”。这些军队数量很少,但是战斗力却非常强,一旦战事爆发,在这些私兵的基础上,再征招农民组成足轻(步兵)队补充军力。
一、具体战斗序列及指挥系统如下:
本阵成员包括总大将、副将、军师、佑笔(执笔)、军奉行(管辖其下的旗奉行、弓奉行、枪奉行、小荷驮奉行、兵粮奉行)、军目付、使番、物见番头。此外还包括马回、小姓、药师、祈祷僧等保障人员。
独立军团一般包含侍大将、枪大将、铁炮大将、足轻大将、弓大将以及其下的兵吏、兵丁组成,独立军团中的各个作战分队之间用使番(传令兵)负责联络。
以侍大将为中心的独立军团是大名家军团编成的基本单位,其下的足轻大将统领全队足轻,弓大将统领全队弓兵,枪大将统领全队枪兵,铁炮大将统领全队铳兵。
在实际作战中,往往还要选出一名先作大将,即先锋官,在日文中对先作大将的解释为“勇敢的砍人队长”。
二、日本军的布阵与出阵:
基本阵形为先阵在前,后面分列左阵,右阵,大将和旗本部队在中央,再后面是预备队、后勤部队(日文称作小荷驮,机动运输部队称为小马驮子队)。
变阵共八种--鱼鳞阵、锋矢阵、鹤翼阵、偃月阵、方圆阵、雁行阵、长蛇阵、衡轭阵。另外还有车悬、虎韬、卧龙、轮违、大妄、虎乱、乱剑、云龙、飞鸟、松皮、流行、井雁行直、将棋头、别手直等阵。 三、日军的后勤保障:
日本军队的动员人数取决于根据其土地面积与肥沃程度而得出的石高。
丰臣秀吉在武力统一日本的同时,积极着手恢复封建秩序和法制的重建工作。首先,在乡村全面实行“太阁检地”,调查统计全国的土地面积和各种经济数据。以“一地一作人”的方式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按“二公一民”的比例征收田租;颁“刀狩令”,没收民间武器;把农民编成五人组或十人组,组内连保,严防农民反抗,并实行了兵农分离制度,武士专心打仗,农民专心种地,这些措施保障了日本军队的后勤供给。
例:文禄庆长之役时丰臣秀吉命令下属大名(诸侯)每一万石出阵二百五十人。日本关原内战之际,东西两军大概是每一万石出阵三百人。到了江户幕府时代有所提高,基本上每一万石出军役三百五十人。
四、兵农分离制:
日本经过战国时代,农兵成为军队的基本构成。一般的服役对象为年满十五岁,不满六十岁的成年男子,商人、职人、艺人和僧侣除外。凡是记录在册的男丁,每年的正月和七月两个时间必须集中到城中进行基本的军事训练,简直是全民皆兵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时的日本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封建军事国家,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农兵不分也增加了封建统治的风险。由于战争消耗巨大,横征暴敛频繁,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农民暴动时有发生,农民手中掌握武器,对于统治阶级的统治自然是非常不利的。同时,由于军役的动员规模越来越大,战争时间的越来越长,耽误农时的情况经常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样,就迫切需要兵农分离,分化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以打仗为职业的职业军人。丰臣秀吉在逐步平定各地诸侯,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禁止大名之间私斗,同时禁止了征用农民参军打仗,规定农民只能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并且于天正十六年(1588年)颁布了刀狩令,宣布收缴民间百姓手中掌握的各种武器装备,确立了兵农分离的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