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章
新闻引子
2006年年底,CCTV-4《华人世界》栏目组收到一封日本来信。写信人的中国名字叫王维章,日本名字是菅野章二。他希望寻找失散60多年的亲生母亲(日本籍)和从未谋面的妹妹。
今年4月,清明节前后,王维章回到中国,到鞍山为他的养父母扫墓,他通过这次机会,和记者一同回到铁岭,寻访亲人的线索。
60多年前,一对中国农民夫妇无私地收养了一个逃亡中的日本残留婴儿,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将这个婴儿抚育成人、供养读书。
60年后的今天,还是这样一群普通的中国人,为了圆上这个60多年期盼骨肉团圆的相见之梦,为这个喝着中国乳汁长大的日本孩子寻找亲人。
身世 中国父母40年的养育
1943年,在大雪纷飞的12月,王维章出生在辽宁铁岭,父母都是当时侨居铁岭的日本人。王维章的生父,姓牧村,原籍日本广岛,在铁岭的满铁医院工作。然而,这个家庭因孩子带来的欢乐却很快被日本侵略军在中国节节败退的浪潮所吞没。这样一个普通的日本家庭也被拖入了战争的漩涡。1945年7月牧村被日本政府强行征兵,赴黑龙江牡丹江一带与苏军作战。之后,他杳无音信,生死不知下落。
牧村在参战之前,拜托他的一位好朋友,台湾宜兰人林清蕃(音)代为照顾自己已身怀六甲的妻子和不到两岁的儿子。1945年11月,王维章的母亲生下一个女孩。从此四口人居住在铁岭“满铁医院”路北一间普通的青砖民房里。
1946年4月份,也就是王维章两岁四个月的时候,他被送给了辽宁海城的王氏夫妻抱养。这一年的夏天,养父抱着他照了一张相。跟随养父的姓,这个日本男孩有了一个中国名字,王维章。从此王维章生活在这个中国人家里,几经辗转,解放后全家定居在辽宁鞍山的郊区。
直到1986年,随着养母去世,养父才告诉了他的身世。
王维章和养父,那时他刚刚被寄养
情结 20年来寻亲之情日烈
知道了自己是日本人的孩子后,1986年11月21日,王维章和养父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铁岭。养父带领他找到了当时的旧居。在这间自己曾经生活过两年、自己的亲妹妹又在这里降生的青砖平房前,王维章和养父拍下照片留念。1988年,王维章45岁,他的养父母已经双双故去。
这一年,他以“在华遗留日孤”的名义,携带老伴和子女来到日本,定居在神奈川县横滨市。并改用日本名字,叫菅野章二。
可是,从1986年,从养父口中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世的那一天起,王维章的内心就一直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继父以及从未见面的亲妹妹。
20年来,这个梦想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忘,反之越来越强烈。王维章通过各种方式在日本和台湾寻找,均没有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找到亲生母亲和继父的希望却越来越渺茫,因为根据推算,他们毕竟都是90多岁的老人了,活在人世间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但是王维章却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找到比自己小两岁的亲妹妹。20年来,寻找亲人的愿望一直是王维章内心最大的情结。每次在电话里同记者讲起当年的情状,都心潮澎湃、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
20年来,寻找亲人的愿望一直是王维章内心最大的情结。
信物 红色枕套
1946年4月的一天,下午两点,林清蕃抱着只有两岁四个月的王维章送到王开田家,同时还带去了一个红色的枕头套。这个枕头套,王家一直精心保存着。这是一个联结母亲和儿子的情感纽带,也是母亲的一个重要信物。
几十年来,他的养父母一直替他保存着。而在王维章知道这个枕头套是生母的物品时,他也一直珍藏着它。这个枕头套和其他老照片一起,做为对过往历史的纪念,被王维章带到了日本。
生母留下的红色枕头套是一个重要信物
寻亲 中川金子貌似王维章
据养父讲,王维章被抱养后,也就是1946年4月后,生母三口人搬到“满铁医院”路南“寻常小学”东侧的“谷口药局”的里屋借居。但是从那时候起,养父与生母一家始终没有联系。
据他人讲,继父林清蕃(原籍台湾宜兰),曾在“台湾病院”工作,是一个医生。也有人说,林曾经在“卫生课”工作。日本投降后,曾经在“满铁医院”门前,露天摆设小摊卖牛肉串和茶蛋,维持一家四口人的生活。
根据王维章旧居的一个邻居,现在生活在日本神户的90多岁的生驹喜惠女士回忆:王维章的生母,身高1米6左右,身材偏瘦,皮肤很白。另外,根据日本习惯,女子出嫁后随夫姓,王维章的生母应该姓牧村。
铁岭档案馆保存的一张1988年由日本来铁岭的访问团的照片中,有一位中川金子女士的外貌与王维章很相似,于是王维章怀疑中川金子是不是就是他的妹妹。
寻亲 线索
王维章是出生在铁岭的日本遗孤。他的母亲牧村与继父林清蕃(当地人习惯称小林,身高1米5左右,大眼睛,会讲日语)领着女儿,于1946年11月踏上逃亡的列车,去向不明。当时高山医院的院长,台湾人高山一家回忆,两家人一起去了台湾。
据现在在日本东京生活的中国铁岭龙首山会会长,米山淳先生调查认为他们也可能生活在台湾。
王维章在台湾只给宜兰县政府去信询问过他继父的情况,无果。在此并不排除他们生活在台湾的其他地区。
新闻 词典
“日本残留孤儿”
日本军国主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侵占中国东北,从日本国内移民到中国东北的人数高达160多万人。当时,东北各城市风景优美的地区,多半被划为日本人的住宅区。在广大农村,日本移民“满洲开拓团”享有特殊待遇。日本投降后,大批日本移民被日本政府抛弃在东北,是“军调处”协调100多万日侨返回日本。
战争也造成了大量的“残留夫人”和6000多名“残留孤儿”。由于日本侵华战争,被日本生身父母抛弃而为中国人收养的所谓“残留孤儿”,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也被中国人收养,过上安稳的生活。在黑龙江方正县、在长春、在沈阳,都有“日本残留孤儿”为中国养父母修建的纪念碑,他们视中国的养父母为再生父母,中国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1998年,由上千名日本二战遗孤自发捐款建立的“感谢中国养父母碑”在沈阳落成。
1986年,王维章和养父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铁岭。
专家 视点
刘江永(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
中国百姓宽大为怀
中国人民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下受尽苦难,但是对日本的一般的平民百姓像自己的亲人一样保护他们、抚育他们,这种事例在当时是相当多的。在战争结束以后,从1946年到1948年,从辽宁葫芦岛就遣返了日本各种各样在华的人员105万,很多是妇女和儿童。新中国成立后,在1956年,还释放了一些在押的日本战犯。
当日军受到致命性打击后,在华的有些日本人要求妇女自杀,所谓“玉碎”;有些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撇下子女,自己逃生,甚至死在半路。他们的儿女被有仁爱之心的中国百姓收养下来,甚至有的妇女还给日本婴儿喂奶。
这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善良之心,以宽大为怀。正因为这一点,所以他们特别不理解加害者为什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过去的错误。有些日本人担心中国强大以后报复日本,可是从历史事实来看,不仅没有报复,实际上中国是最容易和日本发展友好关系的邻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