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学人》周刊12月19日一期文章】题:2 0世纪型产业国家的没落 作者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教授野口悠纪雄
2002年2月开始的此次日本经济复苏的显著特征,是以牺牲家庭经济为代价的企业复苏。也就是说,企业收益得到了恢复,但家庭收入没有恢复。尽管是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上升,但却未使人们产生切身感受,其原因不仅仅是增长率低,还因为与以往经济复苏不同的收入分配模式。
以往的经济复苏中,随着企业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也会提高,家庭消费随之增加。但是,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这一机制在日本消失。此次经济复苏显示,今后日本的收入分配模式将大幅变动。
世界经济发生结构变化
今后也不能期望企业业绩恢复能使工资增加。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结构变化。尤其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等国家参与市场经济,廉价而优质的劳动力迅速增多。通过贸易、工厂迁往海外、劳动力的国际移动等方式,工资水平在世界范围正趋于平均化。
因此,在包括日本在内的工业国家,人们难以指望像过去那样顺利地涨工资。这是经济结构变化造成的,是难以阻止的势头。如果要进行阻止,就会落后于全球化潮流。企业的业绩增长、资本的收益率提高后,这些收益如果不还原成工资,那么将不得不通过财政来进行再分配。也就是说,需要朝着增加法人税、减少所得税和消费税的方向进行税制改革。然而,现实情况是日本将要进行与上述方向相反的税制改革。
日本企业复苏的两个问题
日本企业从业绩低迷期摆脱出来是事实。但是仍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业绩的恢复只存在于部分产业。此外,企业业绩的恢复主要取决于周期性因素,不取决于结构性因素。换句话说,原油价格高涨和由此而来的材料价格上涨得以转嫁到产品价格上面。而且,转嫁价格成为可能,是源于世界性的供需紧张状况。周期性因素在某个时候是要发生逆转的,不是在长时期保证高收益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第二点,是日本企业利润率低。这说明商业模式存在根本性缺陷。不应无条件地为“日本企业复活”感到喜悦,而应直面上述严重事态。重要的是利润率而不是利润额和其增长率。只要看看利润率,就会发觉日本企业的体制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日本企业的利润率水平在国际范围内处于低位。从理论上讲,充当利润率分母的最好是总资本,具体到个别企业来看,丰田汽车的总资本利润率为5.17%,佳能公司为10.07%。相比之下,美国谷歌公司和微软公司的总资本利润率分别达到1 7 .7%和16.3%。这样高的收益率是通过其他公司望尘莫及的独特产品来得到实现的。
尽管以钢铁为首的传统产业因暂时原因得以复苏,这些产业将来会不可避免地转移到中国。另一方面,本来应该支撑日本未来的电子产业却显得很低调。而且,谈到附加价值高的软件行业,日本是令人绝望地薄弱。在考虑日本经济的未来时,会感到这种情况不会给人带来希望。可以说,这是现在日本存在的严重问题。
已被“欧洲最贫穷国家”赶超
在这1 0年之中,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出现了新形式的全球化潮流。从长远来讲,如何加以应对是最重要课题。但是,在现实中,日本不能应对这一大变化。其结果,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大大降低。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总务省统计局所作“世界统计”称,在1 9 9 0年,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除北欧、瑞士之外的主要国家中居于首位。但是,在90年代,日本已被美国和爱尔兰等国赶超。从2 0 0 4年的数字看,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5922美元,美国为39722美元,冰岛为4 2 1 9 6美元,爱尔兰为44515美元,丹麦为44629美元,挪威为54359美元,卢森堡为69369美元。
带来世界经济如此巨大变化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原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参与。被纳入新形式全球化中的国家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被全球化抛在后面的2 0世纪式产业国家开始没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下降的不只日本,具有同样产业结构的德国也显现出没落状态。在80年代之前被称为“欧洲最贫穷国家”的爱尔兰,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此事很能说明上述变化。因此,只要不从根本上改变一直以来的产业结构,日本就没有继续生存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