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内阁府9日发表的“外交舆论调查”显示,认为日中关系“良好”或“基本良好”的比率达21.7%。日本媒体在其报道中纷纷惊叹这是“时隔4年日本国民对华好感度首次出现上升势头”。《日本时报》10日的报道直接将这个结果与首相安倍联系起来,称“民众对中国的情感有了一些好转,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首相安倍10月的北京之行”。尽管中日两国关系的前景还存在很多未知数,但两国专家都认为,这无疑是关系向“良好”转化的“信号”。
日中关系“稍有好转”
此次“外交舆论调查”显示,认为日中关系“良好”或“基本良好”的比率较2004年创历史最低值的调查结果高出2个百分点,达21.7%。对中国有亲近感的占34.3%,较前上升1.9%。日本时事通讯社评论认为,这是时隔4年日本国民对华好感度首次出现上升势头。
“外交舆论调查”每年进行一次。此次调查是从10月5日至15日,随机从全国选取3000名成年男女进行的,其时正值安倍展开对中韩的“破冰之旅”。
与日中关系出现改善的结果相反,调查显示日韩关系出现恶化。不仅回答对韩“有亲近感”的较过去减少,认为日韩关系“良好”的也减少5.2个百分点,创最差纪录。《每日新闻》认为,这是“韩国在靖国神社参拜等历史认识问题以及竹岛(韩国称独岛)问题上的应对表现”,导致出现了与“韩流热”截然相反的结果。对美国,日本则表现出了一贯拥有的“热情”。
日媒体“归功”安倍
尽管数据显示日中关系的改善还不是很大,但日本媒体仍将这种改善“归功”于安倍的“破冰之旅”。《产经新闻》称,“受反日游行影响,至今不断恶化的对华感情呈现好转,可以认为是安倍就任不久便访华的影响”。时事通讯社同样表示,“调查结果反映了因首相访华出现的两国关系改善的气氛”。日本内阁府也认为这个结果与此有关。《日本时报》在报道中则明确表示,此次调查显示民众对华好感度上升,是因为他们“有感于”今年10月中国对到访的安倍首相的“热情接待”。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安倍一上任就选择中国为第一个访问国,恢复了中日中断已久的首脑交往。中日首脑之后还在河内进行了会谈,原本还将于本月在菲律宾再次会面(因台风被推迟到明年1月——编者注)。在他上任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双方首脑就有了这么多沟通。而且安倍至少表示不会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上任以来他也确实未参拜,上述原因都使中日间的政治僵局得以打破,两国间的政治气氛出现好转。
《产经新闻》10日报道称,日本外相麻生9日与中国外长李肇星在菲律宾举行会谈时邀请中国总理温家宝于明年春季访问日本,并于本月26日和27日在北京召开日中共同历史研究第一次专家会议。报道甚至高兴地说,“因为台风原因日中首脑会谈推迟后,两国外相依然如期举行会谈,这表明了双方改善关系的强烈愿望”。
日本有关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安倍政权打破日中关系僵局,双方开始在多个领域探讨合作。这次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日本国民对今后日中关系的发展表示乐观,说明“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希望看到日中关系改善”,而近两个月来双边关系的积极互动说明,“日中关系已走出最低谷,并开始步入正常轨道”。
日本中国问题专家天儿慧教授也表示,从短期看,安倍实现访华对双方“感情修复”有巨大效果。从中长期看,双方的信赖关系不断恢复。“随着关系越发紧密,摩擦和对立随之增加也是自然的。如果能在此情况下通过对话和协作处理问题,就能构筑至今尚未实现的‘成熟关系’”。
前途仍有未知数
尽管如此,今后日中关系的发展仍不容乐观。《每日新闻》报道说,日本前驻华大使阿南惟茂近日针对日中关系表示,“小泉前首相执政之初(日中关系)也非常好,希望这次不会出现(与小泉时代)相同的情况”,对双边关系进入正轨仍持谨慎看法。该报对“安倍功劳说”也泼了些冷水,因为调查显示民众中觉得日中关系“不好”的“整体上仍占绝大多数”。尽管调查横跨首相的中韩访问,但“重开首脑会谈好像对国民看法的影响非常有限”。
刘江永教授在分析时也表示,日本关于外交关系的舆论调查多年来有这么一个规律:老百姓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与他们对中国的亲近感有一个正比关系,如果百姓认为中日关系是好的,对中国有亲近感的人就多,反之就少。今年的调查再次印证了这个规律。这里面所说的中日关系,主要指的是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与民间对中国的感情影响不大。从这个调查的数字看,中日政治关系的确出现了好转。
但也应看到,对中国抱亲近感的人数增幅不大。小泉时代给中日关系冻下了厚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冰也不能靠三日之暖。目前民众仍觉得中日关系的前景还不明朗。安倍未明确表明不以任何方式参拜靖国神社,而日本最近的教育基本法改革、防卫厅升防卫省等一系列动作都让老百姓看到,中日关系的前景还存在很多的未知数。▲(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龚 常 本报记者 李宏伟) 《环球时报》 ( 2006-12-11 第02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