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芝离宫庭园在东京都港区海岸一丁目,是江户时代初期的武家园林,明治时代归入皇家管理。1678年始建,1707年富士山火山喷发,园毁。1823年改建为别墅,1847年第十二代将军德川家庆收管,1875年明治天皇行幸,收归皇家,成为皇家园林,次年更名芝离宫。1891年为迎宾而建西洋馆,1923年东京大地震,殿宇烧毁。1924年皇太子(昭和天皇)结婚,作为礼物赐与东京市,以旧芝离宫庭园之名开放。1927年填园前海滨,1979年被指定为名胜古迹,收费入园。
旧芝离宫庭园全园面积43 070平方米,因座落海滨园内池水与园外海水同潮汐,故名汐入园。填海造房后,高楼林立,海水再也进不去,也就借不到海景,但可借现代景观。
整个庭园以水池为中心,水景是园林着力表现的内容。东西两岸向中心突出,再加上中间岛屿和桥梁,把水面划分成南北两部分。西面突出部分形成半岛,使岸线曲折而富视点变化。水中布置5个岛屿,大岛在东南,中岛居中,其它3岛在北部水域。
中岛以土堆成,筑环路,南半环用石汀步显出与北半环的不同,环路中间置石组。东桥用平直木桥,形成八字桥,中间一个桥墩,东西两半在桥墩处错位相接,而不是直线相接。西桥仿西湖苏堤的样式,以条石筑堤,中间砌石拱桥,堤面窄,桥面亦窄,这种形式仿景桥在缩景园、小石川后乐园等多处江户时代的园林中可见。北面的小岛,名浮岛,植松1株,立石灯笼1具,与中岛之间以石矶相续,若即若离。在浮岛的北面,又加一大一小两个离石,显出石矶向北发展的动势。南岛面积最大,中间以灰色沙子铺成,东南接以八字桥,为与中岛的八字木桥不同,这里用了八字石桥,两块石板十分巨大,表现出武家园林的力量感,与中岛西湖堤桥的文弱气质形成对比。东面小岛旁边的一组石矶大大活跃了气氛。全园多处使用石矶,或点缀水面,或划分水域,或延伸动势。
园池水岸和岛沿都是用自然石砌成,用石量很大。虽然此园用石不如二条城二之丸的石材那么好,但也很少有园林用这么多石头装点驳岸,连小石川后乐园和六义园都不能做到,这一做法与苏州园林沿水砌石的做法一样。石形也有变化,在北岸飞石步道延伸入水,临水的左中右三个石形有方整形,也有自然石。水池的水面距陆地远,是为了与潮水起落相应。园路与贴近水面的平行岸线的做法也较特别。
园池水面处理很丰富,在北面出水角,三次收分,水面由宽变窄,每次收分用石桥划分水面。为了区别划分手法,每个石桥所用石形不同,土堤伸出水面与桥相连,大大丰富了陆地入水的形式。东南角因大岛的布置而形成水巷,水巷也是有宽有窄,两岸夹石放坡,架桥分割,似断又连。西北角的处理采用突出半岛的形式,半岛用鹅卵石铺成洲浜,中间立雪见石灯笼,这个灯笼高大、厚重,体量超乎寻常。鹅卵石洲浜相接的西岸用细沙铺成沙滩,南部与西湖桥头的节点,用一组石画个句号。
园东地形处理以缓坡草地为主,筑土为山,一名九尺台,二名唐津山。前者山顶设观景平台,后者山顶置一组黑色巨石。东岸平地上建四角亭,以得坐观。北岸入门后大片灰色砂子铺地,中间搭建藤架,棚架下设休息座椅。近闸门处建射箭场,中间草地,两端各建一屋。西岸的半岛上堆土成冈,上立几个巨形石柱,宛如石屋遗址。石柱冈的西面是当年的马见所遗址,这一带道路宽敞,适于跑马。马见所西北处有一山谷,两面堆土为山,山顶建平台,山谷夹巨石,与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相似。
纵观全园,水景为主,山景为辅,水景中石矶多、岛屿多、堤坝多、桥梁多、岸石密,水面空间变化丰富,有池式、巷式、湾式、水口式,武家园林的特点亦在用石数量和质量上表现出来,文人气质除了对中国西湖的怀念之外,则较少作深入表达。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