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自2002年2月走出长达10年的衰退后,到今年11月经济增长已经长达58个月,超过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伊奘诺景气”。2007年是安倍政权的第二年,秋季将迎来参院选举。为获得参院选举的胜利,安倍将努力推进其经济“增长”政策,预计2007年经济将保持2%以上增长。
■徐长文
日本经济自2002年2月走出长达10年的衰退后,到今年11月经济增长已经长达58个月,超过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伊奘诺景气”(1965年11月—1970年7月,57个月),而成为最长的经济增长期。2002年一季度至2006年二季度末,日本经济实际(GDP)年均增长2.3%,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最大是个人消费0.9%,其次是设备投资0.8%和出口0.7%,成为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三要素。近来日本经济虽受个人消费疲软的影响,但仍持续增长。世界银行10月份发表的预测认为,2006年日本经济增长为2.9%,2007年也将达到2.4%的水平。
日本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原因
(1)控制员工收入水平提高。
过去日本经济增长期均是经济快速增长之后,便转为下降局面。而这次则不同,2004年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此后虽有所放慢,但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其原因主要是,企业严格控制员工的收入增加。在紧缩经济和以石油为主的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的压力下,企业的经营面临考验,为了发展必须控制员工收入水平提高。几年来由于员工的收入增长缓慢,消费支出受到抑制,经济的增长期由企业主导过渡到个人消费为主的时间被推迟,因此日本经济增长持续下来,一般认为将持续到2008年3月份。
(2)推动产业分工,构筑三角形贸易结构。
1990年代后期至新世纪初,日本因制造业大量向海外转移,曾担心产业出现空心化,于是根据东亚的经济形势和国内的产业变化,积极推动区域内制造业的产业分工,构筑了在东亚地区内的三角形贸易结构。即日本通过国内和早年对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投资建立的企业生产的中间产品、材料向中国与东盟(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出口,在中国和东盟再将其加工组装成最终产品后,出口到欧美国家。根据日本野村金融研究所的测算,2003年日本与四小龙对中国和东盟出口的中间产品、材料金额达1820亿美元,再经过加工组装后对欧美国家出口制成品金额3480亿美元。两者之和相当于日本当年的出口总额。
这种贸易结构产生的背景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虽然迅速地提高了制成品的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却未培育出提供高附加价值的中间产品、材料的企业群,能与日本竞争和对外出口。日本在经济增长时期既创建了大的家电厂家、汽车厂家的高铸造技术,又培育出了具有铸造技术等的产业群。在这一点上,日本经济增长期与现在的中国高增长是最大的不同。日本的国际竞争力是在具有高附加价值的中间产品、材料的巨大支撑下建立起来的。
日本过去对美国直接出口汽车、家电等产品曾经引起像1980年代那样的贸易摩擦,而目前采取迂回出口方式,不仅可规避由于扩大出口所引起的激烈贸易摩擦,而且可维持和提高具有高技术的高附加价值中间产品、材料的国际竞争力,这对日本来说是非常重要。
日本为进一步维持和提高具有较高优势的高附加价值的中间产品、材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要长期确保从日本到亚洲地区的高附加价值中间产品、材料的流通渠道。为此,今后推进与东亚国家更紧密的经济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努力推动EPA(经济合作协定)、FTA(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结,将其作为安倍政权的国家战略加以推进。
同时还要通过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等,提高制度方面的竞争条件。日本在国内制度上如不提高竞争力,中间产品、材料产业也将大举向海外转移,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就会大幅削弱。作为制度方面的竞争条件最重要的是企业税制,特别是法人税制。安倍政权以向前看的态度,已经决定修改折旧制度,今后根据财政情况还将在适当时期正式下调法人税率。
(3)安倍的“改革”和“增长”政策的推动。
“改革”和“增长”是日本安倍政权经济政策的两个支柱,与小泉政权一直坚持的“改革”有所不同。安倍的增长政策,早在2006年7月份内阁会议通过的《经济增长长期战略大纲》已经提出来,指出今后10年经济平均增长目标达到2.2%以上,一般认为今后10年随着人口的减少,经济增长将放慢,但安倍却将增长目标提高到3%。大纲提出了在人口减少之下以民间需求为主导的持续、稳定的“日本型经济增长模式”。为此将采取3项措施,即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行技术革新和利用好亚洲等海外经济活力。日本媒体将大纲同1960年池田勇人内阁通过的“国民所得倍增计划”的国家战略相提并论,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4)中日经贸合作有利于日本经济持续增长。
几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从日本的进口大幅度增加。根据日本的统计,2000年以来,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以年均20%多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同一期间日本对外出口年均增长不到6%的速度。近年来,日本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带动了中间产品、材料等对中国的出口。中日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日本经济的持续增长。
2007年日本经济将持续增长
2006年以来,日本实际GDP增长与前一季度环比三季度增0.5%,与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增长3.3%和1%相比,经济增速呈逐月放慢之势,而实际增长的是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两个主要项目,二季度的实际增长分别比前一季度高3.7%和0.5%,均高于一季度的增长水平。但是三季度个人消费增长乏力,比二季度下降0.7%,设备投资则增长2.9%,是连续10个季度的增长。表明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恢复局面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自2005年二季度以来,日本的实际出口环比增长均在2%以上,但是2006年二季度增长速度减至0.9%。主要原因是以美国为主的海外经济出现减速趋势,需求减缓,致使日本的出口受到影响。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日本主要出口市场的经济将继续减速,因此对明年上半年日本的出口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日本经济已经转为以内需为主导,所以这种影响将是轻微的。三季度日本的出口又比上季增2.7%,是连续6个季度的增长。2006年前三个季度对美、中两国出口分别增长8.1%和14.9%。根据日本银行9月份对大制造企业的出口计划调查,与上年同期比,2005年度下半年出口实际增长16.8%,2006年度上半年计划增9.8%,而下半年的计划仅增3.9%,增速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增长态势。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2006年以来日本的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与前一季度比,一季度增长0.6%,二季度增0.9%,三季度增1.4%,均高于前一季度的增长水平。四季度后受海外需求影响,国内生产增长将放慢,全年工业生产按年率换算将增长5%。
大制造业与中小非制造业经营两极分化,根据日本银行9月份对企业经营情况的调查,大制造企业经营状况改善,主要是受近来日元贬值、股价上扬、石油价格下降等短期外部环境影响所致。据测算,过去3个月的日元贬值和股价上涨将使企业收益分别增长1和0.3个百分点。但是中小非制造企业的经营状况却出现恶化趋势,收益下降2个百分点,这也是日本经济脆弱性表现的一方面。
2007年是安倍政权的第二年,秋季将迎来参院选举。为获得参院选举的胜利,安倍将努力推进其经济“增长”政策,预计2007年经济将保持2%以上增长。
2006年安倍访华,中日政治关系明显改善,2007年是中日邦交恢复35周年,两国将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中国领导人还将应邀访日等,政治关系的改善,为两国经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日经贸将继续增长,2006年1至9月中日贸易额已经达1500亿美元,同比增12.3%,预计全年将超过2000亿美元水平。今后中日两国还将扩大在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在能源、环保、信息通信技术以及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将推动2007年两国的经贸发展。
(作者系商务部对外经济贸易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