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日本语

日本历史日本地理城市介绍旅游日本日本料理文化生活风土人情 中日友好

 
 

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日本 >> 其他相关 >> 正文


日本汉方医学专家:马王堆医书读错了


作者:未知    日本来源:新京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14
加入本站VIP 日语交流聊天室 日语交流论坛 VIP资料汇总 专业日语人才网




日本汉方医学专家小曾户洋



孙思邈被奉为日本汉方医学始祖。

图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

  日本汉方医学专家讲述“东土取经”经历

近日,出现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小曾户洋与一般的学者并无两样。但细看他的领带,就会暴露其汉方医学研究人员的身份。

  红黑相间的领带,红色部分,竟写满了《黄帝内经》的序。“很奇怪,中国怎么没有这样的领带呢?”小曾户洋有点自豪。小曾户洋是日本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医史学研究部部长。在对马王堆医书做了多年研究后,他告诉我们马王堆医书可能读“错”了。

  研究汉方医学,绕不过马王堆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珍稀医书,其中包括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等。梁永宣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副教授,在她看来,马王堆是研究中医绕不过去的话题。

  马王堆汉墓重见天日时,也开启了我们对汉代甚至此前文化认识的新通道。其中,在3号汉墓,研究人员发现了14种古代的医药书,抄录于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期。14种,对考古发现的古医书来说,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无论是中医、汉方医学、韩医,都会提到《黄帝内经》,然而,梁永宣表示,马王堆医书的成书年代与《黄帝内经》相比更加久远,比较接近于中医理论最初的形态。由此,马王堆文物的出土也结束了中国医学史中所称“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是《黄帝内经》”的说法,医书的价值尤显珍贵。

  随着国内研究人员将马王堆医书影印成书,日本医学界也受到了震动。“1979年11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五十二病方》。大约出版一年后进口到日本。京都人文大学的科学研究班一直很重视。”

  同样是在1980年那一年,小曾户洋接触到了马王堆医书,1983年10月,小曾户洋又陪同著名汉方大家矢数道明先生赴河南参加首届张仲景学术讨论会。“汉方医学的源头是中医,研究汉方医学也应该由源头着手。”自1983年的中国行后,小曾户洋下定决心着手中医文献的研究工作。

  去年,梁永宣到日本进行中医与汉方医学的交流,耳闻小曾户洋对马王堆医书已有了独到的解读。“应该把他请到中国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马王堆医书,”在梁永宣看来,这是一门学科的源头,是我们的共有财富。

  寻访高人,到“大唐”取经而来

  小曾户洋是医学博士,日本著名的汉方研究机构———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医史学研究部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直认为研究汉方医学的源头在中国,由此,中国出土的医书便成为其“囊中美食”。为了获取中国医书的第一手资料,小曾户洋每来一次,都会做出令人惊叹的举动。

  小曾户洋的第一次中国行是在1981年。“那时来,所有的人都穿统一服装,没什么色彩”。在拜见当时中医学界的泰斗时,为了不给老先生带来麻烦,他就借了同样的一套人民服,“乔装打扮”以后,小曾户洋如愿见到了老先生。“我们谈了很多中医的东西,我还保留着与老先生的照片,那时的我还很年轻啊。”

  此行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演讲,小曾户洋带了200多张复印纸,全都是从日本带过来的。“10月24日晚9点半,首都机场,小曾户洋拖着个大行李,略显笨重,与其身材不符。

  前往接机的梁永宣很疑惑,3天的访问,究竟是什么值得装满满一箱。第二天谜底揭晓:马王堆医学帛书的复印纸,200多页,8开本,全都从日本复印。

  “在中国我有一次复印的经历,”也许正是那次复印经历,让小曾户洋做出了这种有点不合时宜的“举动”。

  也就是那次,小曾户洋在北京看到了极为珍贵的中医书,在日本一直未能见到踪影。为了便于回国后的研究,小曾户洋决定复印带走。小曾户洋最终是在中日友好医院内,找到了惟一一台复印机。“复印完后,怕有人检查,我又把复印纸反过来订好,这样就不会暴露内容了。”

  反读医书,发现马王堆残片的秘密

  小曾户洋第三次到中国是1985年10月。那一年,《马王堆汉墓帛书》出版,其中第四卷与医学相关。“我一直希望有照片和繁体字竖排本。”小曾户洋扎根于中医医书的研究。

  然而,小曾户洋告诉我们《马王堆古医书考释》的一些内容可能读错了。“马王堆医书从前往后排列,里面有很多残片,几乎每一页都有。这些残片究竟从何而来,”这个结一直纠缠着小曾户洋。

  一般来说,一页中的内容是连贯的,但由于尘封在墓中2000多年,所现帛书已是残破不堪,难以卒读。马继兴等研究人员花了大量的心血解读了马王堆医书。所还原的医书中,对于不能把握的,就以残片方式“弥补”。然而,这位日本医学研究者却对残片较上了劲。他觉得可能是排列有问题,便开始以《五十二病方》为突破口。

  2002年1月22日,从大阪返回东京的车上,小曾户洋突然把这个谜解开了。“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个日子。”

  “马王堆医书的书长24厘米,宽430厘米,折叠成30多条。由于埋藏了千年,彼此之间相连,便有对面这张纸粘过来的字,”小曾户洋解释,目前我们看到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上,几乎每一页都有另一页粘上的所谓残片,那些字都是“反”着的。小曾户洋发现马王堆医学帛书的文字排列方法类似于经折装。他开始将所有出土资料加以重新排列,整理出长达几米的马王堆医学帛书新结构。

  小曾户洋对《五十二病方》的研究,几乎称得上是源头探索,不仅是汉方医学,而且也是中医学。对此,梁永宣表示,小曾户洋的观点尽管不同于马继兴先生的结论,但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名片

  小曾户洋

  医学史专家,日本著名的汉方研究机构———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医史学研究部的创始人之一,他对我国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等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

  -名词解释

  汉方医学

  日本汉方医学是中国医药学在日本文化孕育下不断发展,逐渐形成的具有日本特点的传统医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曾经长期兴盛,但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汉方医学逐渐走向衰落。近年,汉方医学在日本的热度有所上升。

  -对话

  汉方医学也是近两年才热

  新京报:您那领带写满了《黄帝内经》的序,这种将传统医学引入日常生活的“创新”,在日本是普遍现象吗?

  小曾户洋:应该算不上。这领带是当时汉方很大的制药公司搞的一个活动送的。可能也只有与汉方医学相关的领域才会想到这些吧。

  新京报:那传统医学在日本的处境如何?

  小曾户洋:一半的人相信汉方医学,但主要还是老年人。现在日本出现了一个信汉方医学的高峰,但仍未成为主流。日本有60多到80的西医大学,都在医学部成立了汉方的研究机构,在里面成立了汉药研究,这点已被公认。以前在西医大学里不学汉方,但现在西医大学开始设立汉药。而且成为必须选的学分,比较健全。这种改变是从两年以前。

  新京报:汉方医学是否也在做一些验证其科学性或有效性的实验?

  小曾户洋:有。应该说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中国或许还受了日本的影响。不过,目前医学界对此已经有些疑问,不知道这样做是否真的科学。另外,在日本,有一个潜规则,用药只要没有副作用就行,而不是有没有效果。

  新京报:据一些专家介绍,韩医的保健功能使韩医有一“生存”的不二法门,在日本,汉方医学的保养功能是否为大众所关注?

  小曾户洋:日本完全没有这种情况。汉方医学的医疗效果更是被大众看重,而保养却不是汉方医学的主要功效。煎剂的效用要比药剂的好,在日本汉方是很认这点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汉方医学还是比较传统。

  新京报:汉方医学与中医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您也一直在做源头方面的工作。但汉方医学也有一些独到之处。类似汉方医学中的药剂用量是中药的十分之一,这是否与中医学有“背离”之处?

  小曾户洋:确实有药剂用量不同之处,但并不能证明与中医有背离。我想这可能与日本的药材都是进口中国的有关。尽管我们也在尝试自我培植药材,但效果不太好,大多还是从中国进口。这样一来,药材对我们就尤显珍贵。

  另外,源头与流变肯定是存在的。刚才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还看到了针刀专业委员会,听朋友解释,这是从针灸演变过来的,但是日本没有这样的。中医自身的发展都存在着一些变化。

  还有一个小细节。在日本汉方医学中,禁忌的往往是大肉。这肯定与你们禁忌鱼虾有区别。在中医学中,认为鱼虾容易过敏,但在我们的观念里,长期食鱼虾,我们已经具有了免疫能力。

  采写/本报记者 李健亚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日本,日语,日本留学,日语人才,日企黄页,日语论坛
网站推广















贯通日本语杂志销售代理
 
网站推广


设为首页 - 广告服务 - 贯通招聘 - 网站建设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关于本站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之,我们立即做删除处理!
Copyright © 2007 Kantsu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贯通日本语--网络中心
信息产业部备案编号:辽ICP备050015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