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新宿区一幢不起眼的小楼里,一个小团体正在做着前所未有的尝试——创办日本第一个面向普通市民的个人科学基金会。
基金会名为“高木仁三郎市民科学基金”(简称“高木基金”),创始人高木仁三郎,曾任日本核力事业研究所研究员、东京大学教授等职。1976年,高木作为内部人员向外界披露了美滨核电站1号反应堆的缺陷,引起轩然大波。高木随后投身于反对核电站的运动中。在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都发生严重事故后,高木逐渐意识到,比起单纯地反对核能,让民众充分了解核能、掌握保护自己的知识更有现实意义,于是筹划建立一个专门支援普通市民的基金会,培养“市民科学家”,让他们做科普工作。2000年10月,高木因病去世,他在遗言中详细写下了基金会计划;11月,以高木个人的资产及其葬礼上来宾的6000万日元捐款为基础,“高木基金”正式启动。到今年为止,“高木基金”累计筹得1.2亿日元捐款,累计发放了5400多万日元。
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认为,日本的科普工作实际上是从明治维新开始,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普及和科技进步一同发展,前后经历了整整1个世纪的时间。目前,日本已经丰衣足食,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到处都是,媒体播发大量的科普节目,政府、企业、学校都有稳定的经费和固定的项目支援科学工作者,日本科普的“硬件”已经相当完备。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对科普有了新的追求,他们希望了解身边的科学问题,甚至希望自己亲身参与,研究解决这些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学、企业、科研机构的专家们往往会忽视。“高木基金”资助的对象就是这些“市民科学家”或者是民间的自发组织,比如“吉野川大家之会”研究的是怎样在河边通过种树来代替水坝,“核力资料信息室”研究的是核材料的老化对安全的威胁。最出名的是一个叫做“冲绳环境网络”的组织,他们研究的是冲绳美军基地周边的环境污染状况,并于2003年将研究结果公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高木基金”也因为帮助他们名声越来越大,并逐渐得到日本政府的认可。今年,“高木基金”终于获得了非营利组织资格,作为公益事业法人而免去所有税赋。
翻看“高木基金”的记录可以发现,它有着独特的审核和发放基金的程序。首先通过网络和信件收集申请者提出的选题,由大学教授、职业科学家、科普杂志主编等组成的审核小组进行筛选,然后召开市民随意参加的发表大会,让申请者解释选题,由市民直接询问疑点和提出建议,通过后接着发放基金,一年多以后提交报告,并最后在下次发表大会上公布研究结果,并结集出版。
“高木基金”给“市民科学家”们的项目资助多时达100多万日元,少时也有10万日元。虽然这些资助只相当于研究所需费用的一小部分,但却起到激励普通市民“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促进社会整体科学素质提高的作用。(本报驻日本记者 曹鹏程)
《人民日报》 ( 2006-09-21 第07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