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援建学校兴高采烈的学生的笑脸援助者也露出欣慰
在日本有几千个促进日中友好的组织,它们在文化、经济、体育、医疗等各方面进行着辛勤的工作。在这里有大批的在日华人,他们在紧张的生活工作之余,利用自己的优势,为日中友好积极奉献。
著名的日中友好团体、在日华人团体数不胜数,日中友好协会、日中交流协会、日本中华总商会、全日本中国人博士协会、中国留学生学友会等等,都是声名显著,常见于媒体。在这一片茂盛的友谊森林中,也有一棵至今还很少有人知晓的云南密境的新材,正在茁壮地成长。它就是NPO特定非营利活动法人--日本云南联谊协会。
少说多干的求实组织
在现实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做得多,说得少,反之做得不多,却使劲说。媒体也往往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日本云南联谊协会只是一个百人的小协会,和那些千人、万人的组织无法并列。但在它仅成立4年的历史中,就已在云南有如下业绩:2001年2月在红河州金夯县捐建立德慈济小学,2001年5月在迪庆藏族自治州捐建吉能小学,2002年7月在迪庆藏族自治州捐建茂实友好小学,2003年11月在怒江州捐建日中藤谊第四小学,2004年2月在昆明市篙明县捐建天真小学。
除了建这5所小学,还先后救助了8名孤儿上民族师范学院,帮助了73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上学读书。现在第6、7所学校也正在紧张地考察立项之中。
云南统战部副部长、云南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张功祥先生,在本月19日,参加日本云南联谊协会成立4周年的年会时讲得好:作为一个长期接待海外友好团体的单位,接触的组织很多。一个非政府、非营利机构,能够对一个发展中地区进行无私、善意的捐助很不容易。我们感受到,能长期地坚持下去更是困难,而日本云南联谊协会做到了,云南政府和人民感谢你们!
日本云南联谊协会成立于2000年6月24日,这个组织的宗旨和起点:动员更多的日本友人了解云南、热爱云南、关注云南、帮助云南。帮助云南,振兴教育是根本大事,云南少数民族的教育还很落后,人生下来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具有生存、受教育的权利。但云南诸多少数民族儿童,却不能够享受基本的教育。没有校舍、没有资金、没有设备。从小不是读书,而是背朝青天,默默劳动。
日本云南联谊协会的具体行动目标是:为云南25个少数民族,各建一所学校。
援建的第四所藤谊小学
协会的创立同管理
所有日中友好组织的领导人,都和中国有一定的缘分,日本云南联谊协会也是这样。它的主要推动力、创始人、领导者是--在日华人惠兰。
惠兰女士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出身,诞生在中国云南昆明,在那座美丽清秀的高原城市接受教育,长大成人。然后为了追求知识,来到日本留学,就职。千里有源来相会,在日本结识了中意的伴侣,落叶生根,结婚育子。
在她的成长中明显地分成两个部分,童年,少年,基础教育在中国,留学、就职、恋爱、成家育子在日本。可以说中国给了她生命、诚实、质朴、知识。日本给了她科学、视野、家庭、事业。
1996年2月3日在中国云南省丽江市发生了7.0级大地震,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主震发生后又发生余震2529次,最大的一次为6级。惠兰得知这个消息后,心急如焚,马上通知朋友和同事,募集了一笔钱飞渡云南支援。
这是她初次到云南省的偏远地区,在丽江最著名的风景区玉龙山下,她被地震的惨状所震惊,但是更加触动心灵的是,她发现在景色如画的山坳里,人们的生活还是那么的贫穷,并且由于贫穷,很多的孩子都不能去上学。
这太残酷了。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但是腾飞的只是限于沿海地区。失学的孩子还是失学,绝望的童年永远绝望。云南省地处高原,很多地方交通不便,少数民族子弟都不能接受基础教育。这和北京,上海那些重点学校的尖子儿童相比,多么地不公平。她流下了眼泪,下定了决心,要尽微薄的力量,让云南的贫穷儿童有书可读,有学校可上。
回日本之后,救救孩子!这个理念和悲愿得到了许多的日本友人的赞同和协助,捐款像小溪的水一样逐渐汇集起来,然后是多次奔赴中国云南丽江,商谈建立学校的具体事宜。为了使活动正规化,在持续的活动中,成立了正式的NPO组织。
无私奉献 成功的基础
日本云南联谊协会是一个小组织,也没有任何的政府、大企业的资助。作为一个仅4年的慈善联谊机构,它比许许多多大的组织要贡献大,成功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无私真心,是首要的条件。一个非营利的慈善组织,要长期地生存下去,要想团结会员,壮大发展,必须无私,诚心诚意。不谋私利是慈善事业的原始精神,行动和目的一样,行动和宣传宗旨一样。
从1996年救助云南丽江大地震的活动开始,到现在整整8年了,最早的会址设立在慧兰自己的家里。2002年,联谊会移转到山手线目黑车站,惠兰又开始每天3个小时的通勤生活,搞得孩子都见不到母亲。自己也只能睡几个小时,这一切付出没有任何报酬,生疏了自己的孩子,是为了云南的孩子。
协会的第2位领导人,专务理事杉谷先生也是这样。杉谷先生73岁高龄,还患过两次危险的脑溢血病症,但是为了日中友好,到如今已经亲身赴中国60余次,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越是无私奉献,来求助的项目越多。现在,日本云南联谊协会的工作早已超越了办学范围,仅今年1-6月,协会就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月接待昆明理工大学9学者到日本东海大学访问进修。
2月赴云南参加协会援建的第5所日中友好小学落成典礼。
3月接待了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与日本环保厅交流,考查琵琶湖的水质保护。
4月在新宿举办了为期10天的首届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展。
5月组织日本技术评论社专家赴云南省禄丰县考查最新发现的,中国最大的恐龙化石。
5月聘请日本信周大学专家赴昆明举办治理滇池水质污染的专题讲座。
6月组织日本北原脑神经专科医院赴云南,与云南省卫生厅等部门商讨建立第一所中国现代合资脑外科医院事宜。
越来越多的日中政府机构、民间团体都慕名而来,请求帮助。时间日程表一直到年底排得满满的。日本云南联谊协会的会员也都干劲倍增,有时一天会有好几个人来协会打义工。
记者本人,一直担当日本云南联谊协会对中国事业的顾问工作,编制撰写各种中国计划、立项分析、计划书、请求书、日程表,会议发言等,虽然没有丝毫的金钱收益,但是身心欢乐。慈善事业净化你的心灵,有生之年,要多做这样的事情。接触“真、善、美”,重回童年的梦境。 我们也曾艰苦过,我们也曾为一件新衣,为一只铅笔苦恼过!做善事,为他人,也为自己。任何人都曾经作过错事,违背过良心,但现在我愿用我的心面对这一切,清扫这一切,把失误还原在现世,也享受一下欢乐,再清清白白地向前迈进。我想每一个从事慈善事业的人都是这样思考,这是我们付出后的珍贵心灵收获。
生活这样贫困但求学的愿望像这滔滔的怒江水
新理论 新实践 新路线
50万左右的在日华人,参与搞日中友好的大致会超过1/10,有5万人。大家都是不辞劳苦,无私奉献。但是很多的组织,成立快、消失得更快、几个月更改一次名字。很多组织名存实亡,维持每年一次的例会都困难。
日本云南联谊协会成功的诀窍,在于它推行了一个新的理论和新的实践。和通常的在日华人团体不同,惠兰执行了一个以所在国原居住民,也就是日本人为主体的组织政策。成员主体的变化,效果大不一样。总结这个经验,非常重要,本文先抛砖引玉。
慈善事业的必备条件,在于首先使自己不成为社会的负担,不被救助,才可救助别人。在日华人由于生活、学习、工作都十分紧张,难以有精力和余暇。而广大的日本中产阶级,一直是日本慈善事业的主力,一旦对云南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产生兴趣,就很快地真诚地投入进去。以所在国原居住民也就是日本人为主体,搞好日中联谊和交流,这是一个理论同实践的革命。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处于孤立和封闭之中。那时同世界各国的国外的联系,主要通过华侨的渠道,以华侨为主体。各个华侨组织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不再孤立。进入WTO世界大家庭以后,在新的形势下,运用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日本云南联谊协会做出了很好的理论同实践探索。
动员组织广大日本人民,参与日中友好工作,比动员在日华人在数量上就要多240倍。中国强大了,不光是华侨对祖国感兴趣,现在各国人民都对中国有浓厚的兴趣。
目前日本云南联谊协会的卓越成绩和新颖的方法,中国统战部、侨委、对外友协等各单位的都很重视,正在认真地总结经验。
以点带面全面发展
为云南省25个少数民族,各建1所学校,是日本云南联谊协会的行动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工作中,日本云南联谊协会又更上一层楼,动员协会会员和日本各界,在各个方面开展对云南的支持与合作。
正在进行的重大项目工程有:
中外合资脑外科神经医院的建立--使地处偏远边疆的云南居民,也可以享受高级的脑外科医疗技术。日方出资者是日本著名的脑外科医生,医院经营者北原茂实先生。
开展大规模的滇池污水改造工程--让八百里滇池重新清澈见底。在滇池推行不用施化肥,又可以净化水质的无耕作水稻种植技术。由联谊协会的顾问本城、高桥先生等人负责。
整理出版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作品——文字、服饰、图画、歌曲等系列丛书,分彩色板、黑白板、CD、DVD、相片集、计算机软件。仅书籍计划出10册,负责人联谊会的顾问,日本技术评论社社长片冈严,大力推动云南影视节目制作发行--协助日本NHK电视台以及朝日电视台的大型、连续云南密境节目的制作工作等。
总之,日本云南联谊协会为让云南走向海外、走向日本打开了一扇窗口。为日本了解云南、支援云南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广泛团结日中各界朋友,为繁荣日中社会经济,为促进人类进步,为推进世界和平等作了许多工作。
新的理论新的经验,请大家分析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