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华经贸战略将长期保持“两面性”——既强调“中国经济发展机遇论”,又配合政治需要宣扬“中国经济威胁论”;既发展对华经贸合作,又控制先进技术转让。
“合作+竞争”将是今后中日经贸合作的核心关系,这就决定了中日经贸合作将在矛盾和冲突中向前推进的大趋势。
受日本首相小泉一再参拜靖国神社的影响,近年来,中日两国政治关系滑向低谷,两国的经贸合作也出现“趋冷”迹象。2004年,日本失去保持可11年的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国对日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也由1985年的23.6%降至14.5%。
有人对中日间的“政冷经凉”不以为然,认为不必“夸大”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具主要观点有四:
一,资本主要是遵循市场原理和规律进行流动,企业追求的是市场和利润的最大化。中日经贸关系不会到“政冷经凉”的地步;如果有一天中日经贸关系变冷,也未必是政治因素所致,而可能是因为中国的投资吸引力下降。支持这种观点的一个较有力的佐证便是:近年来台湾企业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并未因为两岸关系的紧张而降温。
二,单纯的政治因素并不能吸引日本企业前往投资。如,尽管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积极争取日本的投资,但日本企业考虑更多的还是经济层面的利益,而不是从政治层面决定是否投资。印度等国在人力资源、劳动力成本、政府效率和廉洁度、优惠政策及基础设施等吸引外资的软、硬件方面都有待提高。
三,日本企业对亚洲地区的投资目标是立足于中国、辐射整个东亚经济体这个巨大的区域市场。
四,日本市场离不开中国。许多日本品牌的产品实为“中国制造”:从日本人身上穿的衣服、手里拿的数码相机,到制造业生产用的原料等,日本市场上的诸多商品都来自于中国。
这些观点似乎不无道理。一般情况下,“企业向赚钱的地方投资, 资本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其流向”。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日本政府极力反对本国企业到中国投资,但并未能阻挡住日本产业向中国梯度转移的步伐。中国巨大的市场、质优价廉的劳动力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着具有战略眼光的日本企业不断扩大对华投资。然而,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中日两国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的今天,中日关系难以“政经分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