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说,塔克达尼亚是战神的宠儿,所以获得了永恒的青春,(苏克教授认为这里的战神是指八幡大菩萨,而决非阿瑞斯,这是很明显的。)他的实际年龄比看上去大几倍。他曾经问过阿尔米塔,是否在意两人的年龄差距,而且自己也不是一名穆斯林。阿尔米塔回答,“凡是真主安排的一切我都乐于接受,真主不放在心上的事情,我怎么会在意?” 塔克达尼亚自己也不知道他远征的目的地,他只是想看看这世界到底有多广阔,才一路从家乡来到这里。沿途的战争也许出于他的本能,他那狂热的心需要鲜血来浸润。然而,在耶路撒冷与阿尔米塔的共同作用下,他的心渐渐冷却下来。他在圣城中经常能感觉到一种力量,那是在东方时他从未了解的力量,他认为,这力量来自神,真正永恒的神灵。塔克达尼亚得知,这圣城是天主的城市,于是他请来拉比和牧师,听他们讲天主的事迹。最后,他彻底的被天主的威严和仁慈所感化,决定放弃自己的野心,做一名天主的谦恭的仆人。
关于塔克达尼亚为何不信奉他情人的宗教——伊斯兰教,故事是这样解释的:
(阿尔米塔说)“你不可信我的教,那样你会变成我自己,而我会永远失去你………..”
塔克达尼亚在决定成为天主教徒后,令一名自己从土耳其人手中解救的神甫——杰奥克季斯特去教廷,他希望接受正式的宗教仪式。杰奥克季斯特11个月后带来回音:罗马欢迎塔克达尼亚伯爵。
苏克教授在教廷的材料中发现了红衣主教基里尔在1596年9月的记录:
“我们问那个人(杰奥克季斯特),他所说的是不是几百年来欧洲所盼望的约翰国王(注:中世纪时从东方返回的教士声称,在阿拉伯人的东面后方有一个信天主教的约翰国王,正在与阿拉伯人作战,他英勇无比,而且长生不死。此后,欧洲一直希望联系上这个所谓的约翰,好共同抵御日渐强盛的阿拉伯和土耳其人。),他否认了,他说他认为,那个人(塔克达尼亚)知道天主的圣名的时间不超过一年。陛下(教皇佛乌提斯七世)说,有什么关系,只要他能消灭可憎的异教徒………..”
故事称,塔克达尼亚秘密赶赴罗马,他在去罗马的马车上学会了拉丁语。他是语言的天才,他在审问战俘的过程中就能掌握战俘的语言。这也说明,为什么他与阿尔米塔的交流从不需要翻译。
在罗马,由教皇亲自主持盛大的仪式,为塔克达尼亚施洗。赶来参加仪式的名流贵族数不胜数。为了显示天父的恩宠,教皇宣布,塔克达尼亚可以自己选择教名,在向教皇确认了“凡是《圣书》中的名字都可以,除了撒旦”后,他说:
“那么我叫做哥利亚,我崇尚那种令人害怕的力量。”
教皇提醒他,哥利亚也不过被大卫轻易杀死,塔克达尼亚回答,
“但是谁能做我的大卫?”
全场鸦雀无声,20名红衣主教,300名神甫,200位贵族,1000名骑士,没有人敢在这个敏感关头发出一丝响动。
塔克达尼亚将罗德岛作为礼物献给教廷,罗德岛是地中海著名的教会所在地,岛上的骑士大多文武全才,是中世纪的诗歌经常歌颂的对象,后来罗德岛落入土耳其人之手。此次塔克达尼亚在来罗马途中几乎只凭一人之力夺回该岛,他的战绩令欧洲惊讶不已。
苏克发现,19世纪的法国小说家大仲马的一段话,说的好象也正是神秘的塔克达尼亚伯爵。
“……我在构思这本书的时候(《基督山伯爵》),眼前总是浮现出200多年前那个东方人,他和他的阿拉伯情妇,我让他们在我的书中复活了。…….”
苏克教授据此猜测,塔克达尼亚的欧洲之行是与阿尔米塔同行的,但故事中并没有提到这一点。
故事接下来说,塔克达尼亚拒绝了教廷“夹攻土耳其人”的邀请,他说他厌烦了战争,他只想在余生中侍奉天主,享受爱情。在罗马盘桓1个月后,塔克达尼亚返回了耶路撒冷,他让军队退出圣城,因为在圣城驻兵是对天主的不敬,他决定带着阿尔米塔回到东方,他认为自己所要做的事都已完成。但就在这时,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派来了大军。塔克达尼亚曾经与土耳其人打过几仗,他的军队战斗力之强令土耳其人丧胆。苏丹花了1年多的时间调集了全国的部队,由萨克阿涅巴夏带领,与塔克达尼亚决战。塔克达尼亚并不想打这一仗,他曾说:“我已经厌烦了尸体,哪怕全部是敌人的。”。阿尔米塔也不希望开战,因为一方是她的“恋人与主人”,另一方是自己的伊斯兰弟兄。塔克达尼亚向驻于虎河平原巴朗贾尔的萨克阿涅巴夏派去使者,希望和谈。但巴夏拒绝了这个建议。阿尔米塔认为,巴夏无法相信异族人也情有可原,因为毕竟是异族人(塔克达尼亚)先来侵占了他们的领土。她决定,自己去见萨克阿涅巴夏,向他陈述塔克达尼亚的诚恳,避免这场战争。毕竟自己有高贵的出身,比起异族人更容易被相信。塔克达尼亚不许她去,他认为那很危险。但阿尔米塔为了避免流血,决定铤而走险。她瞒着塔克达尼亚来到巴朗贾尔,求见萨克阿涅巴夏。悲剧就这样开始了。
“萨克阿涅并不相信姑娘的话,反而指责她背叛了民族和真主,美丽的阿尔米塔流着泪哀求,她的声音令飞鸟都心碎,但却无法打动铁石心肠的巴夏…..”
最后,巴夏命令将可怜的姑娘绑在柱子上,让十名弓箭手每人拿上3支箭射向她,如果每人的三支箭都射完而姑娘还没有死,那么就放她回去。每一箭射中阿尔米塔都让她感到无比的疼痛,是来自心灵的疼痛,她明白,她无法阻止这场战争,也就是说穆斯林的流血不可避免。每当箭射中她,她便深情而凄厉地呼唤她情人的名字,当她的呼唤到了第23遍的时候,土耳其人的箭用完了。是她对塔克达尼亚的爱使她支持了这么久。巴夏信守诺言,命令放了她,可怜的姑娘浑身是血,在被解下来后马上就断了气。她的尸体被送回到塔克达尼亚的身边。
在圣城的城外,塔克达尼亚安葬了阿尔米塔。她虽然满身伤口,可还象活着时一样美丽,塔克达尼亚的骑兵们第一次看到他们的指挥官失声哭泣。
阿尔米塔的墓碑上是塔克达尼亚亲手刻上的诗句:
这镜子对我有什么用
镜子中再也看不到你的脸
谁会趁黑夜远行 收回你的镜子吧
从看不到你的脸开始
我已不再需要眼睛
………………………………….
决战终于在广阔的哈扎尔平原上展开了,巴夏的军队包括80万步兵、10万骑兵、5万火枪手、5万战象,总数超过100万人,塔克达尼亚只有5000名“火红的骑兵战士”。苏克教授经研究认为,土耳其人不可能出动100万的军队,故事明显夸大了这个数字。更何况,5万战象更是无稽之谈。当年汉尼拔远征意大利,带领40只战象,在翻越阿尔卑斯的时候冻死了绝大部分,到达战场的只有一只而已,这也被历史学家称为“驱象群远征意大利”。对比这一史实,可知5万只战象只是艺术加工而已。苏克教授认为,巴夏出动的军队不会超过40万。塔克达尼亚的5000人却接近事实。故事中屡次出现“火红的”字眼来修饰塔克达尼亚的部队,苏克教授确定那就是名闻遐迩的“武田赤备”。
战争打响前,塔克达尼亚只对他的军队说了这么一句话:
“多带上几把刀,要砍的脑袋可真不少呢。”
土耳其人的庞大战线只维持了不到15分钟就崩溃了,战斗…不,应该说是屠杀持续了5个小时,土耳其人留下超过80万具尸体,塔克达尼亚的骑兵损失了53人,这是他远征以来第一次战斗减员。当然,这是故事所描述的,很难认为是史实。
最后,塔克达尼亚告别他情人的墓地,充满悲伤地返回东方,只留下了他的传奇故事供诗人吟唱………….
苏克教授最后总结说:塔克达尼亚,即武田信熊,确实远征到达过小亚细亚,也确实进入了欧洲。但苏克拿不出任何的实物证据来证明他的说法。他也还无法解释许多关键的问题,比如武田信熊的年龄,毕竟“由神赐予青春”的说法不能被相信。而且,东南亚各国和阿拉伯的历史上,也找不出关于武田信熊的记录。与会者对苏克的说法很有兴趣,他们向苏克提出了许多问题,苏克教授也很难作答。的确,武田信熊是一个谜,苏克教授认为,虽然自己还会很努力地继续研究下去,但这个谜也许永远也不会有被解开的一天………..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