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昭是大阪鸟饲小学一名退休教师。记者访日期间,就在吉田先生家里住了一宿,并借此机会近距离地观察了一个普通日本家庭对中国的看法。
吉田曾两次到过中国。第一次是1977年,当时作为日本京都民间日中友好之船访华团的一员,吉田到了大连、沈阳和北京。他至今还保留着日中友好之船进入大连港时受到欢迎的照片。说到这里,他和妻子还学起当年中国群众挥手的样子,并用不流利的汉语说“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吉田家的影集里还保留着沈阳欢迎晚会的节目单,还有北京市发给他的一张邀请函,写着吉田先生的座位号是北京饭店招待会第44桌。
他还保留了1977年8月11日的人民日报剪报,报道的是中日友协会长廖承志会见参访团领导成员的消息。中国给他留下的印象是:中国人真热情。
吉田第二次到中国是1996年,当时他和妻子是作为研修教员一起来到中国的。研修期间,他们不仅游览了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长城,还参观了日本731部队的遗址、卢沟桥和抗日战争纪念馆,深深了解到日本发动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
来中国之前,吉田对中国并不了解。但中国之行后,吉田爱上了中国。今年他55岁,虽然已退休,却开始学起了汉语。每天早晨,他都会跟着日本广播公司的汉语教学节目学习,同时还报了一个汉语学习班,一周上一次课。吉田的一些朋友得知他正在学汉语,都表示很惊讶。他的回答很简单:“中国是一个大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深深地影响日本的文化与精神。”
晚餐后,吉田突然要记者教他唱《北风吹》。在日本,所有听广播学汉语的人,都非常熟悉这首歌曲。只要《北风吹》的音乐一响,就表示到了汉语教学的时间。吉田非常想学会唱这首歌,好在汉语晚会上给自己的老友露一手。临走前,吉田写了4个字送给记者:“一衣带水”。这就是一个普通日本家庭对中日关系的理解。
原子弹爆炸后,广岛成了废墟。(本报记者 石华 )
《环球时报》 (2005年08月05日 第十九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