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省昔阳县的大寨,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业样板。随着文革的结束和改革的发展,大寨这个享誉全国、闻名世界的农业样板,已逐渐被人们视为用于政治宣传的“人造产物”。为了一睹它的风采,也为了揭开它的面纱,我于 1989年、2002年和2004年三度走访大寨。
如今的大寨,层层梯田正在变成碧绿的果园;酿造、服装,饮料和观光业已取代了昔日的农业;去年的总收入与我第一次来访的1989年时相比,增长了50多倍。郭凤莲这位昔日大寨的铁姑娘,如今已是大寨村的政治、经济一把手:共产党书记和“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她直言不讳地告诉我:“走市场经济之路是大寨的根本出路。”的确,这次访问大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风景的变化——光秃秃的虎头山正在变成花果园——更主要的是“农业的大寨”变成了“工商业的大寨”。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拥有饮料、酒类、服装、煤炭运输、农牧开发等8大企业,2003年公司的总收入约为1亿元人民币,约占大寨年总收入的 90%,剩下的10%主要是观光收入,农业收入尚不到1%。
如今,在总人口520人、总户数170户的大寨,专门从事农业的只有10人,而且只种玉米。“大寨”牌的各种商品不仅在省内和大陆,而且在香港都颇有知名度。从改善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眼下大寨正在准备筹建一个总面积为1000公顷的森林公园。公园内将分设果园区、放牧区、绿色蔬菜栽培区和游乐区等区域。大寨准备通过这一生态观光资源的开发,使其年(观光业)总收入从2003年的1000万元提高到4600万元。在大寨业已对外开放的两家饭店中,最有名的“料理”是“大寨粥”,它是用大寨自产的薯类和谷物混在一起熬制的,体现了当地农村的纯朴风味。
在初步实现了让大寨从农业向“工商、服务业转型”的今天,郭凤莲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海外。她希望通过与日本企业的合作,在中药开发领域取得新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