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接连发生年轻人网络集体自杀事件--在因特网这个虚拟空间上,日本人不再“暧昧”,什么都可以谈,包括自杀
国际先驱导报驻东京记者何德功报道 日本最新的“网络自杀”案例,依然弥散着阴沉的气息。
11月22日,兵库县农田道路上一小型车内发现3名男性死者,一名是该县三田市大学三年级学生,21岁;一名是大阪府丰中市无职业者,23岁;一名是大阪市东淀川区无职业者,41岁。其中一名死者的家属说,三人是通过自杀网站认识的。11月28日,东京一座公寓4名男性集体自杀,他们1个月前在网上相识,共商自杀计划。11月29日,停在静冈市口坂本防沙堤附近的轿车内发现4具尸体,两男两女,男性一名25岁,一名34岁,女性分别为20岁和17岁——调查结果显示,至少两名女性是通过自杀网站相识的。
而回溯以往,这样的事例更是举不胜举。
日本在发达国家中是“自杀大国”,2003年自杀人数为34427人,创历史最高纪录,平均每个自杀者都有16次以上的自杀未遂经历。有专家估计,自杀未遂者是自杀者的20倍左右。而且,自杀者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集体自杀又往往与网络有关。
匿名宣泄的内心独白
日本人的普遍性格是总把痛苦藏在心里,一点小事想来想去不能释怀,故有“暧昧的日本人”之谓。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不认识的人少搭话,对认识的人很客气。“自杀”的话题更是禁忌,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工作单位,绝对不能说。
在因特网这个虚拟空间上,日本人不仅将其作为通讯联络手段,而且对禁忌话题不再“暧昧”,包括自杀。
网上可以匿名,不担心家人朋友知道,把痛苦说给陌生人无需回报。网上可以看到很多自杀者的内心独白,如一名女性留言:“我是40多岁的独身女人,公司倒闭后,经熟人介绍在另一家公司上班,但有条件——给那家公司老板当性伴侣。当时急着找工作,考虑到自己年龄,工作不好找,答应了对方的条件。此后,一见面就遭非礼,如果拒绝就丢工作。目前已忍无可忍,一想到对方就感到莫名的恐怖,因此想自杀……”
其实,每个自杀者都有求生的欲望,自杀前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他们希望能引起人们注意,但现实中的人们太匆忙、太冷漠。所以,自杀者感到非常孤独。一名自杀未遂者的网上留言就说明了这一点:“我住在东京,是一名22岁的女孩,患忧郁症多年,割过腕、上过吊、服过药,自杀过多次都中途停止。现在有工作了,上班时常常露出手上伤疤,可没有人问起伤疤的事。大家漠不关心……”
“自杀网站”,救人还是杀人?
可见,那名22岁女孩的求生欲望很强烈,她的种种行动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果得到理解,就会改变自杀的念头。这样的自杀者在网上和网友交流之后,反而很可能选择坚强。
值得注意的是,相约自杀不能完全归咎于“自杀网站”。这些“自杀网站”都是个人经营的,尽管“站长”本人多有自杀欲,但只是想和同病相怜者交流。实际上,的确有些自杀者在这种网站得到心灵的理解和慰藉之后,就不再自杀。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有相当多的“自杀网站”具有主观的恶意,且影响恶劣,已不再是心灵沟通的媒介。比如,有“自杀网站”的首页赫然写着:“要自杀吗?”其栏目包括:自杀前的最后一句话、老年自杀留言、中年自杀留言、少女自杀留言等,让人感到阴森恐怖。铁心自杀者在此相互交流,很容易结成自杀伙伴。前不久,一名34岁女性经营的“自杀网站”导致7人自杀。
日本警方称,如果有证据证明某网站影响恶劣,主管部门将予取缔。结果上述那位女性的网站就被警方关闭。但问题是,“自杀网站”太多了,很难加以区分限制。
最好的关怀就是倾听
东京学艺大学精神科专家田村毅对《国际先驱导报》表示,为了预防网络自杀,日本有必要建设“安全网站”,自杀者既可通过“安全网站”诉说痛苦,又能借助在线专家进行心理分析,给绝望者以希望,挽救自杀者。
多年来,为预防自杀,日本成立了很多民间志愿组织,其中最大的组织是“生命热线”,在全国有50个中心,400多名志愿者从事“热线”工作,电话24小时值班。自杀者随时可拨打电话救助,志愿者非常了解自杀者的心理,听到自杀者的诉说时,从不表示震惊,而是向自杀者传达这样的意思:“你的事情我很担心”。
另一个规范是,志愿者倾听诉说时,不说“知道”“明天就好了”——这样会让自杀者感到你不想听,或轻视他们;面对求生的欲望,只要认真倾听即可。每年,“生命热线”要处理数万名自杀者的电话。据一位值班志愿者说,有一名跳楼自杀未遂、已双腿残疾的人,曾打过整夜的电话,最终决定不再自杀。除“生命热线”外,“微笑运动”“心的关怀”等民间组织,都对自杀者展开援助活动。
田村毅认为,不要认为只有感情脆弱的人才会想到自杀,要把自杀看成普遍性的问题,对自杀人群进行全社会的关怀。这样才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链接:日本人自杀六大诱因
近半数的日本自杀者患有忧郁症,而忧郁症患者又占日本总人口的七分之一。据统计,在忧郁症与自杀之间,还有着深刻的社会因果链条。
诱因1:高失业率让日本人骄傲的终生雇用制不复存在,“再就业”使一些人难以适应。日本人工作很努力,但如果所有努力得不到认可,就会在社会上陷于孤立,失去生活意义。
诱因2:日本学校恃强凌弱现象严重。青少年的生活空间成了一种“封闭的社会”。许多小挫折在他们看来则是要命的大事,很可能因此使其陷于绝境。
诱因3:毕业大学生就业难。日本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有五分之一找不到工作,而且很多人迫于谋生而“入错行”。职业的烦恼使年轻人自杀率直线上升。
诱因4:疾病缠身。
诱因5:失去亲人的痛苦。
诱因6:退休后人生乏味。(何德功) 国际先驱导报 2004年12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