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历史不如中国久远,但是像京都这样的千年古都同样有不少老房子被列为保护和开发的对象。
保护老房子,必须给它们注入新鲜的生命
京都的传统民居被称为“町家”,现在保留下来的大多是江户时代(1603—1867)的建筑。在江户时代,房子临街的宽度是政府征税的标准。为了少纳税,京都人都把房子建得面窄内深,看似狭窄的门面,走进去却别有洞天,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鳗鱼的被窝”。为了让狭长的空间能充分采光、通风和纳凉,町屋凝聚了几代人的智慧。房子全部由天然材质建成,狭长的庭院贯穿前后,还有严密的防火排烟系统,房屋外部还设有特殊装置,防止火势蔓延和小偷进入。正因为有了这些特色,町屋才有了得以延续的根基。天皇换了,首都迁了,但老房子依然存在。
和其他古都一样,京都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建设一个新城市就意味着要拆除一个旧城市。京都也经历过城市改造的创伤,人们很快意识到,京都是日本文化的发源地,是日本人的心灵故乡。于是,在京都的西阵、祗园、先斗町等地区,町家被成片地保留下来。不过,保护老房子不仅仅意味着把它们当作历史文物来供奉,还必须给它们注入新鲜的生命。京都市景观及城市建设中心特别设立了“町家商谈处”,针对保护和利用町家的各种问题进行免费咨询。
现在的町家主要有4种用途
如今,町家主要在4个领域登台亮相:公众设施、店铺、SOHO(商住两用住宅)和纯住宅。上京区在1999年利用町家开办了“老年中心”。老人在这里就好像是到老朋友家串串门、聊聊天,并不觉得是被送到了一处“寄存所”。作为公众设施使用的町家有的类似会馆,用以举办会议。在京都味最浓的氛围中讨论京都的文化与历史,也是町家的卖点之一。
町家本来就是商住两用住宅,所以用来做SOHO是最合适了。SOHO的主人大都是传统行业的商人,比如古董店、和服店、日本料理外卖店或者画店等等。在祗园一带有不少小店都是楼上生活楼下做生意。到了7月“祗园祭”的时候,店家会把大门打开,展示历史悠久的和服、屏风。透过层层叠叠的展示品,游客能隐约看到房屋深处屋主一家人共进晚餐的景象。
町家再生计划中最成功的案例当属开店。在京都的书店里都能找到关于町家小店的导游类书籍。从事传统行业的小店,诸如织染馆、线香店、寿司店和日式旅馆等,无不利用古旧的氛围让客人宛如穿梭在时光隧道的另一端。古风古韵自然多情,但是更多的小店着眼于传统与现代的反差,比如香精油店和西餐厅等。
此外,町家还有出租房屋的业务,3天起租,做饭、打扫卫生全部由客人自己动手。
保护老房子,需要百姓参与
老房子保护,光靠政府是不够的。参与町家保护与再生计划的有居民、市民团体、专家和企业等各个阶层。
要想让人们参与町家的保护工作,首先要让人们了解町家。在京都市的主要车站,以及市旅游信息服务中心、观光协会、区政府机关和町家小店中,都备有免费的町家分布图和简介。市区里还经常举办关于町家的研讨会。京都每年都要配合旅游旺季举办几次“走访町家”的活动。相关店铺会针对性地举办一些促销活动,每到一处地图上指定的店铺或公众设施都可以盖一个纪念戳,集满若干纪念戳即可获得纪念品一份。商家可以借此机会做广告,町家也能借此机会深入人心,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驻日本特约记者 潘小多)
《环球时报》 (2005年01月28日 第十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