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克诚 插图 |
到日本好像应该去一趟东京。别人说想领略东京的现代化,我是想去看一看这个数得上的时装中心。
由于时间关系,我没能去采访有关时尚的制作组织,只在街头领略了一下东京的服饰风貌。
中国留学生告诉我们:不用去东京,东京不如上海。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印象?我一出“新干线”,眼前呈现的城市形象确实使我联想到上海,不过,很像旧上海。光那些挂满大大小小广告牌的建筑和遍布几乎所有街道的临街店铺,就很像解放前的上海城。
穿着西装革履———一律白衬衣、扎紧领带、深色西服的工作态;这些人步履匆匆,手里提着或腋下夹着办公皮包。如果不是时不时地有人掏出手机接电话,真是很难让人想起这是在21世纪。
街上时尚青年不少,但是绝大多数与世界大城市青年的时装风格趋同。有一些穿着遮手长袖毛衣和小短裙、小皮靴的姑娘,乍看上去很青春的,可惜太多了,太雷同了。如果不是留着“刘海儿”头和那不太高挑的身材,你很难看出是哪国人。再加上染黄发成风,披肩发成风,更让人们从着装者背后确定不了是何方人士。
还有一些是某些中国小青年学习的服饰形象———头上染一绺黄发,像个毽子似的;身上穿着脏兮兮的白圆领衫,胸前印着一个抽象派画面或是走红明星的脸庞;下装是撕了几个洞的牛仔裤,大洞小洞的毛边都飞飞着,白乎乎的,使洞孔成了龇牙咧嘴的怪人儿;脚下是一双分不出什么颜色的臃肿的旅游鞋,背后还常背着个鼓鼓囊囊的背包……
年轻人不少,可是一对一对的老年夫妇更多,这已不限东京。那么多几乎相似服饰形象的老年夫妇,举目皆是。老年男性仍钟情于西服,尽管有时也穿穿休闲服,但终究离不开领带。老年女性大多不着和服,只是干干净净的休闲装。或许她们跽坐(先跪后坐)的时间太长了,也许是女性地位卑下的年代太久了,老太太们大多弓着直不起来的腰,腿也弓或圈着,手里还拄着拐棍。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着装特色,就是差不多人人都戴着浅驼色小檐布帽。看得多了,以致我们同行的李院长有一日戴上一顶布帽,被我们调侃为“日本风”。
东京的硬质城市形象没有使我们震惊,东京的软质城市形象———服饰,也没有给我太多的振奋,倒是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艺术品,令我们感到异域的风采。
世界正在走向大同,是否越开放越无特色可言?(华梅)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1月04日 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