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通过对在华求职日本人基本情况的分析,可以探寻日本文化、日本人价值观的异地融合、演变问题。从众心理、生存竞争等是导致日籍员工“工作意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日本文化 工作意识 价值观 在华日籍员工
随着中日经济交往的日益扩大,近年来到中国工作的日本人不断增加,中国内地特别是上海已经成为继香港之后最受日本年轻人喜爱的亚洲劳动市场。据统计,目前在华工作的日本人已经达到5万多人。这么多的日本人在中国工作,他们的基本情况怎样?从1995年,笔者开始关注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1995年至1998年,在北京某中日合资企业搞现场调查期间,了解和掌握了不少第一手资料,本文就是研究成果之一。笔者试图通过对“在华企业日籍员工的‘工作意识’”的分析,探讨日本文化、日本人价值观的异地融合、演变问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所指的在华日籍员工,其概念仅限在中国寻找就业机会,并在外国独资、合资企业工作的日本人。
一、在华日本人的基本就业情况
这几年从日本到中国来寻找就业机会的年轻人不断增加。仅据上海地区外国人职业介绍所的不完全统计,在那里登记求职的日本人就达到了2000人以上。因此日本人在上海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除了华东、华南地区以外,在中国内地其他地区,日本人求职者不多。所以,从整体情况来看,地区差异十分明显。
在华日资企业在中国当地直接聘用日籍员工的历史并不长。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日资企业都采取的是“总公司派遣管理人员加中国当地员工”的政策。但是,近几年由于日本国内经济持续低迷,不少企业为了减少经营成本,大量削减派遣管理人员去中国任职的人数,加之多年的海外经营实践证明,总公司派遣的日本管理人员与中国当地员工之间还需要一个“缓冲带”,这个所谓的缓冲带,就是在中国当地聘用的日本人员工。实际上,日资公司对充当“缓冲带”的日本人寄予很大的期望,希望他们在中日员工相互沟通、互相理解方面,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在中国当地招聘到的日本人很难担当此任。例如,日资企业在华招聘的都是25—35岁的日本人。这些人即使很有能力,但是由于与之相适应的提拔使用机制还很不健全,所以很难被提拔到能很好发挥作用的职位上去。有的日资企业尽管打算把这样的人提拔成“总公司派遣管理人员”,但是不论男女,因为没有与实际能力相应的位置,所以有不少这样的日本人,往往因结婚、生育等原因,不得不返回日本。
在日资企业看来,当地就职的日籍员工的主要作用(除了专业性强的职务以外),就是深入到日本人和中国人中间,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中国员工的工作指导,提高实际工作效益。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很强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及现场应变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先语言表达能力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实现以上目标。特别是从事营销工作的人,企业要求他们必须具备高超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和掌握足够量的中文经贸用语词汇。
根据日本能力协会中国商业信息中心的调查,“在中国就职,仅仅有较高的中文语言水平,还不能与会讲日文的中国人竞争。必须同时具备相关其他能力”。语言能力只是必须的前提条件,最近许多在华日资企业要求应聘的日本人具备“实战能力”。也就是说,要求他们有语言能力和同行业实际工作经验,而且最好还要有在中国生活的经验。
此外,随着中国逐渐国际化,日资企业除了要求应聘日本人会讲中文以外,还要求他们会讲英文。如果哪个日本人的英语特别好,他甚至可以到在华欧美企业应聘。不少应聘的日本人认为,只要中文好,又有工作热情,对工作不挑不拣的话,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
当然,这些在华找工作的日本人也发现,一些受欢迎的职位,例如秘书、总务、事务员的需求量急剧下滑。这是因为聘任日语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中国人,可以减少经营成本,好的职位都被他们占去。对于日资企业来说,最需要的是从事营销工作的日本人,以便在其他的日资企业之间拓展业务。这种需求近几年有所增加,不仅日资企业,就是中国内地企业、港资企业、台资企业、欧美企业都愿意在华聘用日本人从事营销工作。
除了营销工作以外,另一个需求量大的就是技术人员岗位。特别是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售后服务方面的日本人才比较受欢迎。这些都是日本人比较有优势的职位。
根据パヒュマ亚洲集团上海事务所的数据,招聘日本员工的日资企业当中,属于制造业的企业占了三分之二。特别是上海和周围地区,电子零部件生产企业的需求量年年递增。另外就服务行业而言,除了过去需求量一直比较大的航空公司、餐饮业以外,近年来衣食住、娱乐、出版、广告、印刷、教育方面对日本人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随着中国人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对各种各样的服务的需求也将增加,所以在华日本人的就业渠道也将更加宽广。
在华求职的日本人的工资待遇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相互之间的差距很大。用在华求职日本人的话来说,如果觉得给多少工资无所谓的话,还比较简单,但期望值比较高的话,就另当别论了。以上海为例,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求职竞争比较激烈。求职者的平均月工资为1万—2万元人民币(约为15万—30万日元)。当然,一些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日本年轻人,月工资只有3000—4000元人民币(约为4.5万—6万日元),这些工资就意味着“挣多少花多少”。
对于这些在中国求职的日本人来说,越往北部地区,工资就越低。在北京求职的日本人发现,有工作经验的人,月工资能拿到1万元人民币,大家就为他拍手祝贺了。大多数在北京日资企业工作的日本人月平均工资为5000—8000元人民币左右(约为7.5万—12.3万日元)。
在大连、天津,有的日本人甚至只拿1000元人民币(约为1.5万日元)的月工资。在一些中小城市,有的日资企业招聘的日籍员工,甚至与当地的中国员工拿一样的工资。工资待遇最高的华南地区,一个刚大学毕业的日籍员工就可以拿到1.5万元人民币(约为22.5万日元)。稍微有一些工作经验的日籍员工则可以拿到1.8万—2万元人民币(约为27万—30万日元)的月工资。但是,由于当地的治安状况不如上海,日本人更愿意在上海求职。一般情况下,日籍员工每年可以拿到1—2个月的红利,但是如果经营业绩不好的话,也有可能拿不到红利。
能为日籍员工负担住宿费的日资企业只占总数的30%左右,大多住宿费都包括在工资里面。与日企总部派遣的管理人员不同,在华直接招聘的日籍员工,基本上没有“临时回国补贴”,因为企业方面都强调,这部分补贴都算在工资里了。几乎所有的日资企业都出面为日籍员工办理了“外国人就业签证”。在保险方面,一般只提供“海外旅行意外伤害保险”。另外,几乎所有的日资企业,都向日籍员工提供“午餐券”。这样的福利待遇,据说只有在华的日资企业才提供,在其他国家的日资企业是没有的。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