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玮
2008年3月19日,日本央行前行长福井俊彦(Toshihiko Fukui)正式卸任并交出了“至尊权杖”,然而在日元加速升值、出口萎靡不振和经济增长面临较大风险的危急时刻,日本经济的掌舵人日本央行行长却由于党派之间的政治博弈依旧空缺。随着参议院连续否决了武藤敏郎和田波耕治出任日本央行新任行长的提名,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央行行长自战后以来首次出现空缺状态。
危机表象:两党争斗
从表面上看,这场日本央行掌门危机更像是日本政党之间明争暗斗的恶果。随着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衰落和分裂,日本自民党的一党专制垮台,而自民党和公明党、保守党建立的联合政权依旧掌控着日本内阁,日本最大的在野党民主党的快速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日本两大政党对峙的政治格局。在2007年7月的参议院大选中,自民党铩羽而归,而民主党则大获全胜,掌握了对国会参议院的控制权,至此以自民党为代表的执政党和以民主党为代表的在野党分别控制了国会两院。尽管权力没有执政党自民党控制的众议院大,但参议院可以拖延某些立法,并阻止央行行长等一些主要提名。自此日本民主党四处为自民党的执政设置障碍,令福田康夫难以有效地进行管理,而民众对福田康夫领导力的质疑使其支持率自去年9月份开始逐步下滑。
央行独立性缺失
日本参议院两次均以提名人选具有财务省的任职经历而拒绝通过,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各界对日本政府尤其是财务省过度干预日本央行现状的不满。而日本央行独立性的缺失,成为在野党与政府进行政治博弈的工具,也是出现此次日本央行掌门危机的根源所在。
日本银行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成为日本政府尤其是财务省控制金融业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日本央行缺乏独立性,多次附和政府对经济形势的错误判断,采取了错误的货币政策,致使该国遭受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后果。由于社会舆论和政治上的压力,日本财务省不得不放弃对财政金融的集权,推行中央银行体制改革。1997年6月11日,日本国会终于通过新的《日本银行法》,并于1998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虽然新法在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方面有了明显改进,但是政府依然通过选择侧重维护政府利益的、保守型的行长人选,以此来控制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风格,致使日本央行仍具有较强的官方色彩。然而执政党与在野党分别控制国会两院的状况,令日本央行行长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