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出席“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活动。这是胡锦涛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同中日两国青少年代表一起种植友谊树。 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
迎着明媚的阳光,伴着和煦的春风,1000名日本青少年来到了中国。
3月10日至16日,应中国政府邀请,这些来自日本各界的友好使者分成六路,访问了上海、杭州、成都、重庆、广州、大连、沈阳等城市,并出席了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
胡主席亲手种下中日友谊树
3月15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专程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与现场的2008名中日青少年一起庆祝“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并会见日方代表。
日方代表团最高顾问、新一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日方首席委员小林阳太郎激动地说,胡锦涛主席能在繁忙的“两会”中挤出时间亲临活动现场,足见他对两国关系充满热情,对年轻人寄予厚望。
在仔细观看了两国青少年的书法交流、茶艺表演后,胡锦涛主席与青少年代表来到人民大学校园里,将象征中日世代友好的一棵玉兰树和一棵樱花树比肩栽下。
树种好后,胡锦涛高兴地说:“我们把这两棵树种在一起,用她们来象征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他相信在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共同呵护下,中日友谊之树一定会根深叶茂、茁壮成长。
看到不一样的中国
此次访华的日本青少年,大部分都是第一次来中国。现代化的城市建设、通畅的公路、热情好客的普通市民、勤奋活泼的中国学生、甚至快速运转的电梯……这一切,都给日本青少年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并不像一些媒体宣传的那样可怕。事实上,看到的中国和想像的完全不一样,”日本爱知县立大学二年级学生池聪美告诉记者。
池聪美说,中国人很友善,也乐于助人,并非日本国内媒体宣传的那样对日本人不友好。
京都女子大学的伊藤绘理子则在访问华东师大时发现中国女生原来也是那么活泼爱美,关注时尚,“很好沟通”。
访华前,有关中国输日饺子的事件正闹得沸沸扬扬。曾在西安留学一年的立命馆大学大四学生山田知哉告诉记者,很多日本家庭主妇都因为媒体的报道而不敢购买中国食品,但是来过中国、了解中国的人就不会害怕。“正如我在中国生活过,就知道这儿的食品不会有问题,没什么好怕的。”
“我们两个国家既有很多相似,也有太多的不同,彼此间建立坦诚交流的渠道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青少年之间。”东京大学学生青山泰司说。
青年交流意义重大
“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的确定,源于2007年11月20日温家宝总理与福田康夫首相在新加坡的一次会晤,目的是纪念200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势头。2007年12月28日,福田首相访华期间,中日签署了有关交流年的活动备忘录,明确两国将在文化、学术、环保、科技、媒体、影视、旅游等领域开展一系列青少年交流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中日双方将举办至少40项互访交流活动,并派遣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日本。
事实上,从1956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日本青年团协议会建立正式交往关系起,就已开启两国青年友好交流的大门。
1984年,3000名日本青年来华访问,在中日关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此番1000名日本青少年友好使者来华,也是自1984年以来,中方邀请日方人员访华规模最大的一次。
青年时代建立的友谊对未来影响深远,青年交流是传承中日世代友好事业的希望所在。正如胡锦涛主席在会见2008名中日青少年时所说,中日世代友好归根到底要靠两国人民的友好,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归根到底要从两国青少年做起。中日两国青少年广泛开展交流活动,在相互学习中增进了解,在相互交流中结下情谊,这对于中日关系的未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记者 白洁)
半月谈 2008年0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