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输血 2004年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外国对华投资的增加,日元贷款也从2001年高峰期逐年降低,直到2007年探底——463亿日元。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副所长藤本正也回忆说,在1990年代末,中方更多希望日方提供资金,而对技术支援并不感兴趣,但现在中方则更多时候是说,“钱我们自己解决,我们更多需要的是技术和经验。” 这些经验、技术由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专家承担。这也是日本国际协力机构负责对华开发援助的主要任务之一。 卫坂和隆负责国家环保总局中日友好环保中心日本专家组的项目协调。这位1987年就以青年海外协力队员身份来到中国的年轻人,更加熟悉中国的国情。 1998年,随妻子来中国工作的卫坂和隆第一次听说了中日友好环境中心的日本专家向中国推荐企业公害防止管理员制度,这一制度在日本已经实施了40年。7年后,这一制度变成了中国特色的企业监督管理员制度,且被列入了国务院的报告之中。 卫坂和隆说,日本专家组首先通过介绍、培训等方式让中国环保总局领导人明白企业监督员的作用。从1998年到2003年的5年中,日方通过中方各领导访日进修的机会,专门让其与日本政府、高层沟通,推荐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 邀请普通中国人赴日进修是国际协力机构的另外一项任务,中方20岁到35岁的青年成为邀请对象,他们赴日主要考察日本能源、工业、农林水产、商业、行政、医疗保健等领域。 卫坂和隆介绍,早期赴日进修都是团中央指派,但是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与中方沟通后,逐渐变成了公开招募。比较欣喜的是,“现在中国的领导层中也有人参与过当年的赴日进修”。 这些关键人物参与赴日进修,进一步推动了中日两国在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合作。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的推行,也正是第二批赴日进修的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的一位副局长回国后向高层再次谏言的。 目前,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已经在公共、公益事业、农林水产、工矿业、商业旅游、人力资源等领域派出了年长志愿者专家。这些专家的年龄集中在40到69岁之间。 除了这些年长志愿者专家,对中国感兴趣的还有青年海外协力队员。他们通过层层选拔,通过各种培训,然后被派遣到中国的各地从事志愿者活动,领域涉及日语、教育文化、保健卫生、农林水产等领域。 藤本正也告诉记者,虽然在日本国内有各种言论,认为中国“不知道、没感谢”对华援助这样的言论,但是,这些志愿者还是愿意无偿到中国。而且他们回到日本之后会到各个学校宣传志愿者的各项活动。 在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北京事务所办公室挂的一张中国地图上,工作人员用各色标签标明了各个志愿者、专家所在地。 很难想象,在中国的土地上,曾经因历史问题水火不容的两国,因为援助,在扶贫、传染病防治、水资源利用等领域搭起了交流的平台。 终结只是开始 从3月开始,日本对华贷款即将终结。然而,正如藤本正也所说,日元贷款停止后,日本的对华援助还将存在。 目前,虽然硬件部分的无偿援助已经基本没有了,技术合作预算也只有每年40亿日元左右,这个数据在1997年高峰期曾达到100亿日元。然而,这种援助的机制依然存在。 日本驻华大使馆经济部参赞山本恭司称,未来对华援助将主要集中在技术合作,包括环境保护、节能、传染病防治,另外还有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项目,以及在已经开展的领域进一步展开经济合作。 这位乐观的参赞还希望中日两国在对外援助方面,可以携手合作,“比如在非洲,双方都有援助”。 30年间,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北京代表处已经换了10任主管。不过,中里太治说,这些只是开始。因为还有大批的日元贷款后续的评估、考察还要进行。 中里太治常常在自己的会客室向来访客人介绍日元贷款的曾经辉煌。在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会客室的墙面上挂着一幅由黑龙江省高速公路建设局于2000年赠送的匾幅,上书:中日友好世代相传。 山本恭司至今还记得,自己刚来中国任职的时候,就接待过海外协力队的队员,他相信这些年轻人能够直接与中国的朋友接触,加强彼此的了解。 未来几周内,新一批的志愿者将奔赴全国,而黄世高也在按照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要求积极准备下一步工厂的热电联产项目建设。他已经和三任日本国际协力银行的次席代表打过交道。 中日关系风风雨雨的进程中,日本对华援助也曾风雨飘摇。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那些在中国大地上遍布的对华援助项目可能还要在几代人之间接力完成。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