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内经济形势比较类似第一,资产价格暴涨。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消除日元升值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1972年,时任首相田中角荣发表了著名的《日本列岛改造论》,提出到1985年期间保持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率,要在全国建设众多的25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对国土进行全方位的大规模开发。在"列岛改造热"的氛围下,股市和地价飞涨。日经平均股指从1970年12月的平均1987点猛升至1973年1月的5256点,短短25个月上升2.65倍;1971年~1975年的5年间地价上涨1.93倍。列岛改造的风潮和我国现在的无序开发也颇为相似。第二,国内通货膨胀。与80年代中期的低物价相比,70年代初日本却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由于石油上涨,很快带动国内的物价上涨,1974年进口物价上涨66.3%,受其影响CPI上升了24.5%。当时发生了许多哄抢商品和囤积居奇的事件。我国现在物价的上涨也是受到了来源于国际能源、资源、粮价上涨的影响。 二、日本采取的政策措施值得借鉴 针对恶性通货膨胀,时任藏相福田纠夫首先说服田中角荣首相叫停"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并迅速出台强硬的抑制政策。首先是对石油产品等进行价格统制。其次是采取紧缩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从1973年4月至1974年3月,政府两次推迟公共事业计划的实施时间;央行先后四次提息,央行再贴现率从4.5%一直调高至9.0%;五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其三是强化"窗口指导"( 所谓"窗口指导"是指央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对民间金融机构贷款规模进行的指导和规制,它始终是日本传统金融政策的一种补充手段,有时甚至比传统金融手段更奏效)。1973年7月以后,将规制对象从城市银行扩大到地方银行、长期信用银行以及互助银行,甚至对外国银行也进行了严格规制。其结果,城市银行的贷款额在1973年4月~6月停止增长,7月~9月转为负增长,10月~12月资产资金供给总额也开始下降。物价得到控制,1978年CPI终于降至3.8%的正常水平。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迫使日本加速调整产业结构。日本从治理恶性通货膨胀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节能技术,开发新能源,企业开展瘦身运动,终于克服了石油危机,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新高潮。工业化发展的重点从基础材料型产业向汽车、机械、电子加工等组装型产业转移。日本这次产业结构调整非常成功。据原兴业银行的调查,在1973年以后的10年中,日本实际GNP增长47%,而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只增长了17%,单位GNP的石油消耗量下降了一半。在降低重化学工业比重的同时,能耗较低的电子、家电产业,特别是汽车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平均水平超过美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开发节能技术、新能源和石油替代技术。日本分别于1974年6月和1978年4月提出了"日光计划"和"月光计划"。前者是太阳能、煤能、地热和氢能等新能源开发计划。后者强化对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回收和利用尚未被利用的能源。值得一提的是,在"摆脱石油"的战略中,核电的发展最具成效。1970年日本核电站仅有3座,到1980年达到21座,90年代中期以来核电已占到整个电力能源的30%左右。此外,鼓励和支持生产厂家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尽量降低家用电器的耗电量。目前日本的太阳能发电、蓄电池等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其基础都是在70年代打下的。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节能战略一直影响到现在。2004年,日本的GDP占世界的16%,而一次能源消费仅占世界的5.3%。与此相比,我国的GDP占世界的5%左右,而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的10%强,单位GDP的能耗,约为日本的10倍。这一时期也是日本治理公害和保护环境力度最大的时期。在1970年的临时国会上一举通过十四部公害与环境相关法律,那一届国会也因此被称为"反公害国会"。1971年设立环境厅,统一管理全国的公害治理和环境保护事宜。在国民、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的环境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事实上,我国也提出了与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中期相似的政策和理念。例如转变发展方式、节能减排、构筑循环型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等等。这些政策无论从政策本身还是采取这种政策的背景,与日本当年都有相似性。 总之,日本在成功遏制恶性通货膨胀、摆脱石油危机、治理公害、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经验对我国来说更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