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中国,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心越了。在日本,心越被奉为近世篆刻的鼻祖。
心越禅师(1639—1695),明末清初人,祖籍浙江金华,俗姓蒋,名兴俦,字心越,号东皋。8岁出家,39岁受邀至日本长崎兴福寺,45岁应水户德川家二代藩主光圀招请移居水户,为曹洞宗寿昌派总本山祇园寺开山祖。禅师气品高洁,除精通佛学外,长于篆刻,且诗文、书法、绘画、古琴,以至于医术,都有很高的造诣,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作出了卓越贡献,影响深远。
心越禅师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8月21日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府婺郡浦阳,今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苏州报恩寺,是心越宗教生涯的起点。心越的师父,法号智灵,师祖法名净智,号徧闻,都有很高的国学修养。心越在师父及师祖的悉心教导下,每日诵习诗文,苦练书法。在苏州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历经五年寒暑,心越的国学修养已经初建根基,师父看他天赋聪颖,胸怀大志,小小年纪却很能自持,破例准其在13岁即开始行脚僧的游学生涯。
一个13岁的小和尚,开始沿着古运河,往来于苏杭之间,云游于江浙大地。7年的游学生涯,心越以宗教和儒学为主线,在多座寺院挂单,深参禅宗教义,同时也接触了大量亦儒亦佛的文化人。通过这些文人,青年心越看到了宗教之外的大千世界,尤其是文人雅集时,在幽咽低婉的琴声里,人们谈笑着吟诗作画,那一幅幅精美的诗书画印作品令心越着迷,他感到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于是禅课之余,他心无旁骛,潜心学习。几年下来,心越传统文化的根基更加深厚,书画、篆刻、抚琴等技艺与日俱增。
心越19岁时,终于在杭州皋亭山显孝寺,寻访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真僧高道——觉浪道盛。觉浪是明末清初的著名高僧,诗文书画水平不俗,往来亲密的江浙文人墨客颇多,如大书画家董其昌、南明皇帝御史书法家陈衷等,都对心越产生较大的影响。后来他赴日携带的宝贵资料中,就有董其昌的作品。
心越的篆刻深受汉印和文彭、何震等人的影响,风格属于明末清初今体派一系。明代由于新印材石章的开拓,文人开始自治印章与闲章,逐渐产生了新的用刀审美风尚与技法。心越在日期间,慕名向其学习篆刻者众,很自然地把中国篆刻艺术的新风传播给了日本的篆刻界,他培养的细井知慎、池永荣春等门人,后来都成为日本篆刻兴起的先驱。
心越为赴日艺术交流与发展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他克服艰险,携带了大量资料,除了宗教、书画方面,在古文字方面有陈策的《韵府古篆汇选》、吴迥的《晓采居印》等,对日本篆刻界来说,,起到了开阔眼界的作用。尤其是陈策的《韵府古篆汇选》,心越生前常置案头,临终遗言,将此册献大护法西山源公,次年 (1697)即由水户彰考馆翻印发行,1713年再版,1903年博文馆用旧版再次刊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日本书法、篆刻界缺乏工具书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篆刻艺术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用朱砂、艾绒、晒油所调制的印泥,也是由心越传到日本的,这位伟大的文化传播者的心是多么温柔与细致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