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辛勤工作、不问报酬加班加点、与同事和客户交际到凌晨才回家,这是日本白领典型的生活写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无数日本工薪族人才日复一日这样工作,以勤恳、顺从和对企业的忠诚换得优厚待遇。作为回报,企业为员工提供培训、支付高额退休金并签订接近“终身制”的雇用合同。
这样的就业格局为早年日本经济腾飞提供稳定、熟练的劳动力,也解决了雇员退休养老的后顾之忧。但在日本经济出现衰退后,大部分企业难以维系庞大的正式职工队伍,越来越多年轻人也不认同工作是生活重心、对一家企业“从一而终”的就业观,曾经铸就日本经济辉煌的白领英雄时代逐渐走向终点。
过劳死渐增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过劳死成为日本法律承认的死因之一。最近几年,日本法庭裁定的过劳死案例激增,为改变就业观念敲响警钟。
去年11月30日,名古屋一家法院认可广信内野(音)的说法,即其亡夫宪一在工作岗位上过劳死。宪一是日本丰田汽车工业公司雇员,2002年在公司加班至凌晨4点突然倒下,去世时年仅30岁,他的两个孩子当时各1岁和3岁。去世前半年内,宪一每个月加班80个小时。就在去世那个星期,宪一告诉妻子:“我最幸福的时刻是睡觉时。”
作为负责产品质量的部门经理,宪一在生产线之外仍从事大量工作,包括培训工人、参加会议和起草报告等等。根据丰田汽车公司当时的惯例,宪一在上班时段以外完成的工作被视为“自愿劳动”,因此不计入报酬。名古屋法院最终裁定,宪一的“自愿劳动”是其为丰田汽车公司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宪一在工作岗位上过劳死的死因成立。
根据法律规定,宪一家属因此每年将领取2万美元的政府补偿,此外丰田汽车公司还将向他们支付最高100万美元的补偿。如果得不到法律认定为过劳死,宪一的家属将一无所得。
法院裁定宪一死因是过劳死,不仅保证其家属日后生活有着落,更有利于改善日本白领阶层超负荷工作的困境。
“自愿劳动”广泛存在于日本企业。员工加班加点工作被视为“自愿”行为,没有加班补贴,企业下班后组织活动和周末举办培训,强行要求雇员参加,但全都是不计入报酬的无偿时段。日本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日本每人每年平均工作1780个小时,仅次于美国每人每年工作1800个小时的平均值,而德国人每人每年平均工作只有1440个小时。
然而,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报道认为,上述官方数据并没有记入日本人的“自愿劳动”时间。报道引用多项调查结果称,年龄在30岁到40岁之间的日本男性每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他们中半数没有加班费。
昔日工薪族
过劳死现象在日本出现绝非偶然,与二战之后强调勤劳工作、忠诚企业的就业观念密不可分,奉行这种就业观的员工曾经是日本工薪族主流。
在东京一家企业工作的秋良(音)就是昔日工薪族主流人群的一员。年过50岁的秋良已经工作30年,但从大学毕业到现在都任职同一家公司。几十年来,秋良的生活都围着工作转,他和他的同辈难以想像没有公司的生活。
结婚的时候,秋良邀请公司同事参加婚礼,自己所在部门的经理在婚礼上作为嘉宾发言。秋良记得,经理在婚礼上告诉新娘:“新郎是个好员工,对公司很重要,所以当我们需要他加班工作时,请多多体谅。”在场不少客人同意经理的这番话。经理还对新娘说:“秋良下班回家,请你好好照顾他。”
婚后的秋良回家通常很晚。下班之后,如果上级还没走,秋良和同事也不敢离开办公室,即使早已完成工作。此外,办公室的应酬也不少,每个星期总要到酒吧、KTV集体活动几次。早上9点就上班的秋良每天都在午夜时分才回家。他与同事认为,这样的工作方式有利于凝固集体,也深受客户欢迎。他说:“在日本,招待客户是工作的一部分。”
秋良的妻子并不这么想。虽然每天都等待丈夫深夜归来,但她总是向醉醺醺的丈夫抱怨:晚饭吃完了,洗澡水也凉了。秋良说:“她认为这个制度有问题。”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