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努力向先进国家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战败国,日本从废墟中迅速崛起,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在奇迹的背后,日本民族善于研究的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翻开日本的主要报纸,有些词汇的出现频率很高,如“原理”、“机制”、“构造”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国民了解事物“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特性。这一特性其实早在数百年前的江户时代就已得到很好的体现。江户时代由于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经济发展似乎是落后的,但是,江户时代的手工业非常发达,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机械装置的开发和制造。比如有一款非常精致的玩偶,身穿和服,笑容可掬地捧着一个托盘,身下有轮子,只要拧上发条就可以在桌子上来回行走移动,侍奉茶水。这件发明即使今天来看也令人称奇,可想当年为了制造出它,曾费尽发明家多少心血!正是对于事物“原理”与“机制”的执著研究才促成众多发明的出现。今天,本田技研公司开发出了世界领先的两足行走机器人,标志着机器人设计制造新时代的到来,无疑是江户时代研究精神的延续。
日本人的“爱研究”不光表现在对尖端高新科技的追求上,而且重视“经世致用”,使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以有益于人类与社会。日本是一个多灾害国家,火山、地震、海啸不断。天灾虽然不可抗拒,但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天灾造成的损失成为日本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1995年发生在日本关西地区的阪神大地震造成大量高架道路垮塌,损失惨重。灾后,有关专家会同建筑施工人员一起研究加固高架桥基础的方法,为了应对横向地震波的强大破坏力,采取将内部的钢筋一圈一圈捆起来的办法。但这样一来,钢筋纠结在一起,混凝土又难以灌入了。研究人员并未轻易放弃,又想出了插入振动器一边振动一边灌注的方法,成功地加固了路基。由于研究得力,防患于未然,2004年新潟县中越地震时高速行驶的新干线列车虽然发生脱轨事故,但由于正下方的高架桥稳如泰山,乘客无一人受伤。
日本人的研究,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都是研究对象。电视台时常向人们介绍许多有趣的研究,如:以司空见惯的“塞车”为研究对象的“塞车学”。有关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塞车发生的机制并不是因为车辆过多,而是因为司机在肉眼看不出的上坡处,仍以同样的力量踩油门,车速自然下降,而尾随车也随之减速,最终导致压车或塞车。对此只要在相关路段设立提示牌,告诉司机不要减速,就能保持车流顺畅。为增强研究的客观性和可信度,日本人还主张尽量引入科学实验。比如为了知道城市轻轨电车一节车厢的最大容纳人数,有一次电视台募集了许多志愿者做实验,以至于当实验结束时志愿者都大汗淋漓,几近虚脱。
为了激发下一代对研究的兴趣,家长们会鼓励子女去林中捉甲虫并在家里饲养,老师会指导学生用一种昆虫的粪便制作印染,有些著名的科学家还会“童心不泯”地提出诸如啄木鸟为什么不会得脑震荡之类的问题来启发孩子们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1世纪必将是重视研究、不断创新的世纪,在各国既竞争又协作的背景下,在重视独立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开发运用的环境下,“爱研究”精神无疑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我们在为“嫦娥一号”遨游太空而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不妨也让自己的研究与实践靠得更近,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深地扎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