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里的中国与日本
秦岚女士的文章,通过对《文艺春秋》85周年纪念特刊的介绍,不但让我们对日本社会的诸多层面有所了解:比如哪些人才是日本人心中的美人,他们如何看待历史和战争?又如何展望未来……更使我们看到了《文艺春秋》编辑们的用心,以及日本人的危机意识。陈喜儒先生的文章,记述了关根谦一家三代与中国的不解之缘,展示了一种超越国境民族,世代相传的友情,令人感动。本乡和原口的文章,书写的是两位日本人对今日北京,乃至中国的一种印象。无论是原口对于三联书店和附近小吃店的细腻摹写,还是本乡对北京今昔以及北京与京都大阪的比较,都对我们很有启发。
这四篇文章,两篇是中国人看日本,两篇是日本人看中国。都很“微观”,多是一些细节,但唯有细节,才更真实。
中国印象
刘晓峰
2007年3月14日的《读卖新闻》,刊载了一篇原口纯子的随笔《令人想起神田街》。这篇文章开头一段就吸引了我。
在北京最常去的地方,也许得说是中央美术馆那一片,位置在故宫的东北方向,是老北京市区的中心部。这里除了国立中央美术馆,还有三联书店这样品种齐全的好书店。想看书,就会不知不觉走到那里。
在规模越来越向大发展的北京书店之中,三联书店规模只能算是中等。它不过大,也不显小,规模上正属于可以舒心地选书来读的程度。
这段话写到我的心里了。北京大,大北京,现下什么都讲究向大发展。北京的书店这些年就颇有向大发展的趋势。但大了不见得就是最好。喜欢逛书店的人,对原口所说的“可以舒心地选书来读的程度”,心有戚戚的一定不少。
接下来不妨再跟着这位日本人,一起感觉一下三联书店店内的气氛:
来店的顾客,大都让人感觉到是那种喜欢书并且爱思考的人,书店内漂浮的也是让人安心定气的空气。二楼有一个不大的咖啡店,选完书,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地休息片刻,也是一乐。
这间咖啡店很多人一定也光顾过。在三联书店站着选过书,累了坐在那里要一杯饮料坐下来细品,确一乐事也。不过原口女士没有写,这咖啡店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咖啡店里手机接收信号不好。坐下来如果正赶上有人来电话,没辙,您只能走到外边接。
大概这位原口女士的工作或兴趣,和美术有些瓜葛,所以选完书后,我们只能随着她“再去转一转美术馆前那排美术用品商店”。原来她看中了店里那些明信片大小质地不错的像框。这些像框品类很多,价钱又不高。原口女士接下来写了一段她自己朋友有趣的故事。说是她的一位搞摄影的朋友要在东京开摄影展,听了她的介绍,来到北京买像框。令那位朋友大为满足的是,一个明信片大小的像框,价钱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买了三十几个像框,差价已经足以支付往返北京和东京之间的飞机票钱。
随后文章峰回路转,出现了一段更引人入胜的文字:
三联书店入口正对面的店铺,专卖陕西风味面食。汤料因为大量使用黑醋和辣椒,满是“酸辣”味,面则是手擀的。到了夏天,有用绿豆粉做的凉粉,一根根极粗,入口开胃,凉凉的,大大地唤起你的食欲。入口处看得到炉子上,在烙制陕西省特有的面饼。烙好的饼被齐齐地细切开,泡进汤中成为羊肉泡馍,也是菜谱上我非常喜欢的一味。
沿着三联书店一路向东走,是来自桂林的兄弟俩开的手制米粉店。这是在粗粗的米粉上浇上炸好的花生和酱煮的猪肉,再撒上碎切的香菜吃的一种面。这米粉咽下去也是让嗓子感到滑溜溜的美味,春夏季节犹为适宜。
沿着书店大门向北,走过一条细细的小路,并排营业的是来自贵州的卖米粉的食堂。虽然说同是卖米粉,但这里的特色是使用西红柿汤料。因为使用发酵了的西红柿做汤底,尽管略有酸味,但春夏季节吃,特别合口。
这一段看得我不由食指大动。都说日本人细心,这回可真领教了。好家伙,原来这位叫原口的日本人不仅细品过三联书店前后街的美食,而且连那店主人的事情也知道不少。三联书店去过无数次,但她说的饭店中除了那家陕西的面馆,另外两家竟是我从未去品尝过的。读着读着不由得暗下决心,下次再去三联书店买完书,一定要去品一品桂林兄弟的米粉,再下次去三联书店,一定去品一品那碗略有酸味的西红柿汤料。
文章读到这里我在想,是什么打动了这位旅居北京的日本人,让她用如此细腻的笔触来刻划三联书店一带的风景?很明显不是那些混凝土的高层、不是高级百货的珠光宝气,而是三联书店这一带厚重的文化气氛。就城市文化建设而言,一间好书店,常常可以为一个社区提升出文化品味。如果再附以富有特色的餐饮,那片社区就更会显得温馨有加。说来要建设一个美丽的北京,如何提高社区的文化品味,不也是我们需要深思和讨论的问题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