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产业在日本的GDP中所占比例已经超过10%,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说:日本已经由一个产品制造大国变成了一个文化产业的输出大国。对此,很多中国孩子和他们的父母都非常有感触。不管这种感受的滋味如何,我们都要关注日本的动漫产业,它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动画片《铁臂阿童木》,这是中国引进的第一部日本动漫作品,中国观众正是通过阿童木开始认识日本动漫的。阿童木这个可爱的精灵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它的作者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记者造访了带有纪念馆性质的手眆治虫工作室。铁臂阿童木的“父亲”正是手眆治虫先生,他从1951年开始在报纸上连载《铁臂阿童木》,到1963年的时候,把它变成了电视版。变成电视版,意味着“产业化”成为可能。
日本动漫协会理事长、手眆制片公司总经理松谷孝征先生对记者说,在手眆治虫之前,日本漫画只有一些单纯的儿童漫画,或者是政治漫画、讽刺漫画,是手眆治虫拓展了漫画的领域。手眆治虫在日本被称为“漫画之神”。
1989年,视漫画为自己生命的手眆治虫因病去世。在近40年的绘画生涯中,他一共留下15万张漫画手稿。当年手眆先生信马由缰的笔触,如今都变成了宝贵的财富。
在手眆先生当年工作过的这个工作室里,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在从事着漫画创作。一批批的年轻人来到了这里,一批批的作品从这里送了出去。
阿童木诞生已经50多年了,相关商品的开发却从没有停止。几十年来,与阿童木相关的产品已经超过100种。松谷先生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商品化”,挣钱的正是这些衍生品。动画是一个非常花钱的行业,制作动漫的很多工作室都是亏损的,幸亏有了这些商品,才能弥补一下赤字。
动漫的商业开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反过来促进了动漫事业的发展。据了解,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60%来自日本。松谷先生说,从20年前开始,日本动漫在国外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不只是周边商品,出版物和动画的销量也都非常好。
从传统漫画到动漫,最后变成一个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松谷先生说,以漫画为基础,诞生了电视动画,逐渐出现了个性鲜明的动画人物和结构紧凑的故事情节。围绕那些个性鲜明的主人公,才可能开发出很多商品,才可能“商品化”。
在日本,现在有430多家动漫制作公司,每周可生产动漫节目80多期。出版物中有40%是动漫作品。而每个月出版的漫画杂志多达350种。目前,动漫产业已经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
如果说阿童木是一个里程碑,永远矗立在了日本动漫史上的话,那另一个为我们所熟知的日本动漫作品《机器猫》,则可以说是日本动漫不断变化、发展的一个例证。
《机器猫》诞生于1970年,1991年引进中国后,这个憨态可掬、神通广大的蓝色精灵,很快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这个蓝色的小猫诞生时的名字叫机器猫,后来又改为叮当猫,现在它的新名字叫“多啦A梦”。
在位于东京涩谷附近一个繁华地段的“多啦A梦”工作室,藤子制片公司的董事依藤善章说,从37年前机器猫诞生到现在,“多啦A梦”也经历了由漫画到动漫、再到电影的历程。在基本形象不变的情况下,新作品总能有新的内容去吸引孩子。孩子们兴趣、爱好的变化,是创作新作品的重要依据。当然,表现方式也越来越先进,比如说现在的动漫公司都采用电脑编辑,配音配乐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积累,现在的“多啦A梦”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漫画公司和商业公司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作品的创作、推广和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