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野县农业科技人员在品种改良试验田里收割晚稻。孙东民摄 |
旅居东京,天天与楼群相伴,日子久了便向往乡间田园。我向长野县的老友西堀先生提出想去农村转转,找农民朋友聊聊家常。西堀现任长野县日中友好协会理事长,熟门熟路,表示愿意陪伴,便把我介绍给须坂市的两户农家。
长野县的国内生产总值虽然绝大部分来自工业产品,但从大米到高原蔬菜,长野什么都能生产,在人们心目中仍是农业县形象。日本许多市町村镇其实很难分出是乡村还是城市。须坂市5万人口,市内农田、果园点缀,亦是半城半乡模样。
在须坂,西堀先生领我们进了一家宅院,见院里晾着刚洗的衣物,房前的林木都经过精心修剪,正房配间里放着不少农机具,典型的农家景象。主人叫荒井达也,60多岁,与西堀是多年的朋友。他家的正房是铺着榻榻米的木造房,起居间有拉门相隔,裱着汉字书写的“人寿年丰”4个大字,在另外的拉门上还镶有“崇德广业、温故知新、志在青云、长乐无极”等条幅,是前些年请中国书法家写的,壁龛是和式房间最高贵的位置,供着从中国请回的木雕观音像,旁边是祭祖的佛龛,看得出荒井家是敬老讲孝爱生活的殷实人家。
待客间的榻榻米上摆着日本和式房里常有的“被炉”(桌面下盖着方被可把腿伸进去取暖的电炉),桌上有老伴为客人们沏好的热茶,透着一股温馨,大家围坐在暖炉旁,一边品尝果蔬,一边聊起了家常。
荒井夫妇和一个儿子住在一起,种着一公顷葡萄园,年产1.2万至1.5万公斤“巨峰”葡萄,年收入约5000万日元(约合300多万人民币)。西堀开起荒井的玩笑:“他家的情况我知道,钱花不完,现在用的是20年前的存款利息。”主人只是笑了笑没有反驳。据说他家的收入在此地算是中上等,附近还有种植高原蔬菜年收入上亿日元的“大款”农户。
荒井家世代务农,原先是种水稻、养蚕,后来改种苹果,5年前改种“巨峰”葡萄,在场的人都说他有先见之明。日本农业和中国差不多,光靠种粮食卖不了多少钱。水稻1公顷种好了能产粮6吨,撑死了不过卖180万日元,再扣除农机具、肥料等成本也剩不了多少。荒井说农家靠的是勤劳致富,先苦后甜,经营1公顷的葡萄园其实很累,最忙的时候鸡叫前起床,青菜收获时,有时凌晨2时半起床,周围打起探照灯,头戴有灯的帽子干活。葡萄、蔬果采摘时需请季节工帮忙,农协帮助运送到市场,要收取40%左右的劳务费。
与荒井达也相比,一色定吉属于半路出家。他原是铁路上的一位站长,退休后回乡务农,成了须坂市种水稻和苹果的农户。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前几年一直在家伺候90多岁卧床的老母,去年老母去世后他一人独撑起家业。一色定吉种两公顷地,既种水稻也栽培苹果、葡萄、李子,劳动强度可想而知。他说,为尽量把水田和果树的活岔开,他种的是叫“秋晴”的晚稻,农忙时一年大概雇30个日工。他种水稻实行机械化操作,稻草粉碎还田,尽量不用农药,为防治二化螟虫和黑穗病,只是在育种时加进农药。收获季节为了惊吓麻雀,他用小型煤气爆音机驱赶,他说以往用的稻草人和彩带,已经不管事了。
今年70岁的一色现在独居,想必生活有点寂寞。好在他是唱“谣曲”的能手,空闲时常与爱好者切磋技艺。神佛共奉是日本家庭中常见的现象,他家里既挂着“南无阿弥陀佛”挂轴,墙上还设着“天照皇大神宫”。一色老人虽寡言少语但心地善良,他无偿拿出一块地皮,支持当地办起日托的“托老所”,老人们白天在这里有专人护理,喝茶、散步、入浴、午餐、聊天,傍晚有专车送回家。托老所里有条语录:“幸福是感觉,总由心情决定”。这处“快乐之家”成了一色老人奉献社会的寄托。
日本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对农业投入巨额补贴,许多田间小道都铺成柏油路。农家的生活水平一般不比城市居民差,通过加入共济保险可对住房、土地、车辆、作物收成投保,还实行高额医疗保险制度。西堀说他夫人4年前住了30天的医院,花了80万日元的医疗费,后来药费大部分返还,自费只付了不到7万日元。
与城里相比,农村空气清新,住房宽敞,上下水道普及,有煤气罐和冲水洁具,食品新鲜。尽管如此,一些日本年轻人还是不愿务农,原因是不愿干“三K”(脏、累、险)的活。人口老化(须坂市65岁以上老人占21%)、接班问题、农民娶妻等成了烦心事。再就是农用地面积减少,专业农户减少,小规模经营(户均0.4公顷)与劳力缺乏实难抵挡外来产品的冲击。为应对贸易自由化潮流,加强竞争力,日本正通过“农业特区”设想,探索股份经营、借地经营等新路子。熟悉农业的西堀说,公司搞农业看来势在必行。(本报驻日本记者 孙东民)
《人民日报》 (2004年12月17日 第十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