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必须守规矩受约束
这些年,新闻事业发展很快。社会的转型,体制的变革,思想的活跃,生活的丰富,新闻素材的多样,加之大量年轻人的加盟和媒体间竞争的日趋激烈等等,使新闻事业充满活力,有力地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可圈可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新闻工作也出现了不少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不少问题与没有或者不重视对新闻工作进行规范操作有关。
新闻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能将一件事情“放大”,一直“大”到置于全世界的面前。当一件事情发生在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它是局限的,它的影响就在那个小范围里。而当记者将它放到媒体上传播后,它就“广而告之”地成了公众关注的事情了,影响的面扩大了,“效应”就不一样了。正是新闻具有的这种“放大效应”和影响力,它的操作就必须要慎重,要有规矩,要有秩序,要受到一定的约束,而不能随心所欲,以编辑、记者个人的意志或从媒体的小团体利益出发行事,从而确保该放大的放大,不该放大的不放大,放大之后不失真,起到“放大”的预期效用。
新闻的操作应遵守哪些规矩,受到哪些约束呢?首先,要受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在这个大框架内行动,不能越雷池一步;其次,要受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约束,比如事实准确、客观公正、为公众服务等等;再次,要受社会伦理道德和民族、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一些“约定俗成”的理念约束,比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等;第四,它还要受一茬茬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总结的“经典”的经验教训的约束,前人走过的弯路后人不要再简单重复,前人成功之处后人要学习、继承和发扬。比如到第一线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等等。第五,新闻工作者的采编行为还要受到其自身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约束,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握好党和人民给予的笔,用好党和人民给予的权。总之,新闻工作要提高公信力,增强影响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务必遵循一定之规,注重规范操作。
或许有人会有疑虑,规范操作会不会束缚新闻工作者的手脚和思想,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弱化其战斗力?我觉得不会。不仅不会,反过来,只会有利于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活跃,有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其战斗力的发挥。这些年,新闻工作取得不少成绩,尤其是一些批评性报道,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总结时,千万不能简单地和片面地以为这是敢于冒政策风险、敢于“打擦边球”的结果。凡优秀的新闻作品,无一不是思想水平、理论水平、调查研究能力和文字功夫等综合实力的结晶。当然,新闻工作有许多方面需要改革,一些禁区亟需突破;一些单位和部门对新闻工作的正常开展设置障碍的事也常有发生等等。这些落后于时代、有碍新闻事业发展的条条框框当不在应遵循的“规范”之内。现在各行各业都提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新闻事业也理应这样发展。而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这样的发展路径,“规范”必是其中应有之义。
内外结合制定规范操作条例
要规范操作,就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有章可循。新闻单位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说明这种内部制度建设是必要的。但在对一些正反实例的剖析后,我的看法是,仅靠内部制度建设是不够的,新闻单位,尤其是中央新闻单位,应该走出去,和被报道的对象,主要是国家机关和政府实际工作部门,共同商议制定新闻工作规范操作条例。新闻是事实的反映,事实掌握在被报道对象的手里,没有他们的参与,新闻单位单方面制定的有关规范操作的制度是不完整的,也难免会有“不当之处”,这样有“缺失”的制度,其执行的效果是要打折扣的。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新闻单位和其报道对象(主要是指政府实际工作部门),彼此对对方的工作性质、特点和面临的问题等等的了解是不够的。近些年中央新闻单位下派挂职担任地市级领导的编辑、记者们对此都有深切的体会,有的回过头再去看以前写过的一些“代表之作”和“得意之作”,便有“满不是那么回事”之感。这一方面说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实际工作的复杂性,作为“局外人”的编辑记者通过一般性的采访,想要抓住其本质是有难度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闻工作者自身的素养问题,主要是思想理论水平不够和调查研究的功夫不深等等。而政府实际工作部门对新闻工作的了解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新闻媒体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重要平台的认识不足,对建设好这个平台是社会各方的共同责任的认识不足。因此,该通过媒体告知公众的不告知,将“信息部门私有化”,或视媒体为部门的工具,提供信息首先考虑的是对自身这个部门“有利”还是“无利”等等。这些和当今的信息时代是不相适应的,都亟待改进。
设想一下,如果新华社和国家质检总局、教育部、银监会、商务部等政府部门一一商定了新闻规范操作条例,那么诸如“99%饮水机‘有毒’”一类的不规范的“新闻”就很难被“操作”出来,很难在国家级的新闻媒体上传播;匿名消息来源的现象也一定会大为减少。再设想一下,有“国家队”带头,肯定会有示范效应,会促进全国新闻工作进一步规范有序地开展和新闻市场的进一步健康建设。
或许有人会担心,新闻工作的独立性,党和人民给予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会不会被“规范”没了?我觉得这不用担心。因为通过深入的沟通和商议,实际工作部门会加深对新闻工作的认识,这其中就包括新闻工作的“独立性”和“舆论监督权”,它们理应得到实际工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与此同时,新闻单位也会进一步重视“规范”地和“审慎”地行使这些“特权”,而这些“特权”也只有“规范”地行使,其效果才能经得起各方检验,不仅公众关注,对政府实际工作部门改进工作也会有积极意义。
重视实践经验提升职业素养
“规范条例”再好也要靠人来实施,再说,新闻工作面对的是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规范条例”再细也难以概全。因此,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对新闻工作的规范操作至关重要。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包括多个方面,主要应有: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不偏激,不片面;对中国国情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不脱离实际;不急功近利,肯下功夫到第一线调查研究,全面、客观地了解情况;公正、得体的文字表述能力等等。而这些素养单纯从学校和书本上是得不到的。它主要靠实践,靠一次次接触社会的历练,靠一次次经验教训的总结和积累,只有这样,从学校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才能得以消化和吸收,自身的一些缺点和弱点才能逐渐地得到纠正和克服,从而一步步地提升自己的新闻职业素养,以适应新闻工作的需要。
而这些,都要假以时日。
这些年,新闻工作从业人员年轻化的步伐很快,这与社会节奏加快、知识更新加快相吻合,是必要的。与此同时,注意实践经验的总结,注意发挥老新闻工作者“传帮带”的作用,使年轻人从老同志成熟的经验中吸取营养,不再简单地重复“过来人”走过的弯路,以弥补年轻人经验不足的弱点,这也是必要的,这种“活生生”、“实打实”的教育往往印象深,会加快年轻人的成长,对年轻人在新闻工作中的规范操作会起到积极作用。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时代发展这样快,老新闻工作者的经验对现在的年轻人还有没有用?我认为,有些具体做法可能不管用了,有些经验受到历史的局限,确实不应该再保留和传承;但是,以穆青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一生实践和倡导的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搞调查研究的经验和做法,绝不会因为网络的出现而过时,相反,在信息时代,通过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向公众传播准确、权威的新闻信息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说,调查研究是有志做一个对党和人民负责,从而科学、规范地开展新闻活动的新闻工作者所必须练就的基本功。
我想,如果有规范操作条例,再有老同志的“传帮带”,使之对年轻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具体化、科学化,那么,一定会促进新闻事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