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临近,五年入世保护期的终点线就在眼前。五年来,中国不断开放的市场环境,对中国主要产业及产业竞争力带来的利弊得失,已到了可以初步总结的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通过四年跟踪研究发现,入世后中国制造业整体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到2004年,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8.25%,在名次上超过了日本,位列第三。同时,部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正在减弱。 以上结论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11月7日发布的企业蓝皮书《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6)》中。 根据社科院课题组的评估,2004年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为117.5(2001年为基准年,各行业指数均为100),较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分为两大类因素: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谓比较优势使用某一行业占该国出口的比例、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和比较利益指数等3个指标来衡量;而竞争优势使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市场渗透率、贸易竞争指数等5个指标来衡量。 从比较优势指标看,2002年~2004年三年间,中国制成品的出口额增长了1.3倍,年均增速高达32%。到2004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制成品出口经济体。同时,中国制成品出口竞争力越来越强,其地位在中国的外贸中已经占有绝对的优势。其中,钢铁、汽车产品、办公及电信设备、非电气机械、其他半成品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 “产品市场占有率是竞争力强弱的最直接体现。”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高级经济师李钢称,加入WTO以后,中国制造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速度陡然加快,到2004年,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8.25%,在名次上超过了日本,位列欧盟、美国之后为第三名,并紧追美国。 如2004年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欧盟、美国、中国、日本分别为45.9%、10.2%、8.3%、8.2%。而在2000年,日本在此方面还领先于中国很多——2000年,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日本为9.6%,中国为4.7%。 2000~2004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提升速度也是全世界最快的。如2004年中国提升速度是37%,而欧盟和美国分别为18%和13%。 “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测,加入WTO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蓝皮书的主编、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说。 不过,这种整体性增长并不是均匀分布于各行业,一些传统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入世后优势明显下降。 从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看,2004年纺织和服装业分别为-11.13和-16.58,而钢铁则为152.92。 在制造业主要子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纵向对比中也能看到这种结果。如2004年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为98.4(2001年为基准年,各行业指数均为100),而钢铁为191.3。 金碚分析说,中国过去竞争力的提高更多的是靠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服装行业。尽管到现在为止这仍然是中国国际竞争力最强的产业,但他们的竞争力相对来说是在下降。 “应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表明了创新的重要性。”金碚说,“也就表明中国其他的一些产业的竞争优势在增强。” 因为比较优势,更多的考虑了廉价和丰富的资源,而竞争优势,则更能体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竞争力增强。 “有一些企业和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投资,包括技术发明方面的投资,尽管到目前为止这样的企业为数还不太多。”金碚强调,“加入WTO后,创新是增强企业及行业竞争力的最终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