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网特稿2003-2012,从第一本“电影馆”图书在国内出版以来,“电影书”,作为一种新形态的图书种类兼文化现象,正好走过了整十年。这个十年与中国电影产业的崛起同步,与国民广泛的观影行为同步,更与我们新兴的影迷文化同步。而耐人寻味的是,在中国电影“产业崛起”,大量资本和人力集中的当下,中国电影的品质却无法让人乐观。但中国的电影书,尽管只是由外人难以想像的很少数的一批图书编辑在操作,却展现了极为出色的品位与视野,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营养和价值。
简要回顾十年来中国电影书的“诞生史”与“发展史”,其实也就是审视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文化如何走向大众、如何融入世界。
■ 谁是电影书?
比起“电影”来说,“电影书”更是一个多元、含糊的集合名词。经典影片的剧本、电影人传记/回忆录、票房数据年鉴、明星写真集、淘碟宝典、单人或多人影评合集、影片衍生小说、电影理论读本、影院音响设备维修手册、全球恐怖片百佳盘点、民国影坛往事、电影枪械史话、3D动画软件指南、电影原声音乐鉴赏、好莱坞财经内幕、电影拍摄教材、科幻/魔幻怪兽图鉴……这些各式各样开本不同内容不同定位不同的书籍,统统可以称之为“电影书”。
其实,从电影诞生之日起,图书出版的领域里就添加了这样一种涵盖了艺术、科技、文学、教育、娱乐、财经、历史多种元素的门类——静态、抽象的电影书,就此和银幕之上动态、具象的电影相辅相成,彼此呼应。而电影的技艺和精神,也像人类的其他创造一样,通过文字、通过印刷(还要包括今日的电脑文字处理技术),得到了可贵而又便捷的传承。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