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演员:他(她)的形象一旦在银幕上呈现,周围的一切都会黯然失色。我们记不得《追捕》、《远山的呼唤》、《铁道员》的导演是谁,但是我们记住了这个名字:高仓健。
75岁的高仓健,成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客座教授。连续三天,老人在学院积着沙尘的水泥地上走过。他的形象刷新了这个小小的学校,使得现实变得虚幻起来。一个从半个世纪的银幕生涯中走出来的人,他那身上的牛仔服似乎还夹带着光影的颗粒。
电影之于高仓健和高仓健之于电影,犹如尘埃之于泥土,光之于影,已经说不清是电影成就了他还是他成就了电影。现在看他主演的电影,都有一种“量身定做”的感觉,比起《千里走单骑》来,《铁道员》更让人觉得一部电影和一个人是如此的贴近,一种气质和外在形式的同时贴近。《铁道员》是高仓健的第202部作品,改编自一个同名短篇小说:北海道的幌舞一度由于采煤业的发达曾拥有工人五千,但眼下的矿已经采不出煤了,人口只剩下两百。幌舞车站的小火车即将停开,毕生与铁路生活在一起的佐藤乙松也将随之退休。乙松日复一日的工作是站立在冰天地的月台上,接送车辆。他尽忠职守,哪怕家人生病都未敢懈怠。他的女儿刚生下不久就受风寒死了,妻子之后也因病死去……影片的最后,铁道员乙松倒在月台上,最后的一班火车成了他的灵车。
熟悉电影制作过程的人都知道,制片厂其实就是一个大型的作坊,演员就是作坊里的工人。铁道员和铁路的关系,其实就是高仓健和电影的关系。高仓健平日的装束,也仿佛就是一名老工人的形象。高仓健的妻子江利智惠美死于24年前,这个年份也就是电影中乙松的女儿死去的年份。高仓健一直没有孩子,他妻子曾因两人的事业而堕胎,这件事成了他们终生的遗憾———电影与他的人生如出一辙,甚至连饰演乙松挚友杉浦仙次的,也是高仓健生活中的老友小林稔侍。由于没能找到原著,我们无法知道这是小说原著和高仓健人生的巧合还是导演降旗康男的刻意添加,据说高仓健在演这部片子时,自己坚持要唱《田纳西华尔兹》———他妻子年轻时因为唱这首歌而红遍日本。
今天(4月20日)上午,老人在电影学院为我们上了第一次课。北京的沙尘暴停了,阳光透过四季厅的玻璃墙落在一些盆栽植物上,老人的精神不错,与银幕的冷峻形象不同的是,他会突然做出一个孩子气的造型:两手拍拍自己的脸,或是做出一个要攻击人的动作,这种快乐的表情令人想起《铁道员》中最为温情的一段:三个女孩依次出现在小站的木屋中,乙松起先以为是邻居家的女儿,后来才知道她们都是死去的女儿的化身,第一位将一个布娃娃遗落在火车内,第二位给了乙松一个香吻,最后的那位女孩为他做了一桌热腾腾的菜———乙松脸上终于浮现出了不常见的笑容。这珍贵的表情重现于此时此地,与电影一样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