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走在拥挤的人群里,属于台北的那股特有气氛迎面而来,回头看着也提着行李的妈妈,一脸愉悦,看来似乎年轻了些。冬暖下的台北,正张开双手欢迎我。随身的几箱衣服真是麻烦透了,这几年在国外演唱,什么苦都吃了,但是出入境得带着大批行李仍是令人头疼的老问题。箱子里有一袋日本五角苹果,那是爸爸最喜欢的。妈妈陪我经年累月在外头演唱,留他一个人在家,每次想到他,妈妈和我都牵肠挂肚的。好不容易找到假期,回台北看看家人,替电视台录节目,三天后我又得收拾行囊,到马来西亚登台。要保持知名度,人非得付出相当代价,即使是付出青春。 (第二天)晚间全家人都聚在这家气派的餐厅里,爸妈坐在一块儿,感觉上我们又壮大了些,不再是飘落国外的艺人。爸爸笑声不断,话题连连;哥哥和弟弟追问我在日本的生活。一家人这样融洽的相聚是多年来少有的。 (第三天)今天好愉快,见了好多老朋友,一家人走在路上都有许多人品头论足的。有个小女孩告诉我,她从小听我唱歌;台北的男孩越来越时髦了,高跟鞋、中分发、皮夹克,好像越来越向日本年轻人看齐。欧阳菲菲在日本找到心爱对象,许多人猜我也可能嫁个日本男孩,但我始终觉得日本男孩外在漂亮,但谈吐肤浅,不过婚姻的确是很微妙,我也不敢说。 (第四天)回到“台视”老摄影棚感慨很深,想到十年前我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在这里唱歌,“台视”像我的老家,当时脑中只希望台湾的观众能接受我,但长大了之后野心更大,想学更多更好的歌唱表演,想要离开温暖的窝尝尝外头风雨的滋味,想要征服更多掌声。在日本的四年我确实长大了……我深知要做一位令人回味的歌手,不能只具有一张美丽的脸。回“台视”,从上到下对我的热情,让我想到群星会时代的小女孩。“华视”曾给我极好的条件,但在和“台视”合约未满之前,我是绝对不会变动的,我深信影剧圈里应该是有道义的。 到香港领奖发生的小风波毕竟只是插曲, 无法掩饰的是她的爱情事业两得意 “假护照事件”在获得台湾当局平反后终于宣告落幕,经过年余修身养息的邓丽君,不仅在事业上迅速地站稳脚步,感情上也觅得足以托付终身的良人——香格里拉集团小开郭孔 1981至1987年可称邓丽君的全盛时期,日本、东南亚、中国内地及港台地区,邓丽君的作品“攻陷”东亚大半区域,“十亿个掌声”不啻是对她的成就最贴切的形容词。 重新站上舞台的邓丽君不负众望。 于华人圈打响名号后,邓丽君的柔美歌声也感染到其他族群。大约1981年初,邓丽君将《小城故事》和《你怎么说》等脍炙人口的中文歌翻成印尼文,不会说印尼话的邓,凭借马来语的基础,用罗马拼音唱出80首印尼歌曲,出版了首张印尼文专辑。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台北前些年经历水灾,这张别具意义的印尼语专辑,甚至连邓丽君文教基金会也没有收藏。 八十年代的邓丽君接受过日本的音乐训练,开始有专属乐队,而且歌声传进中国大陆,身价已是水涨船高。据当时媒体报道,吉隆坡夜总会以每场5000美元的价码和来回十张机票和她签下一纸合约,这样的天价经得起考验,因为接连歌迷抢购门票、将夜总会挤到寸步难移的画面,在大马都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在港推出首张粤语大碟《势不两立》广受好评之后,1981年4月,邓丽君再到“伊利莎白体育馆”举办个人演唱会,门票在两天内抢购一空,而且一连七天唱了九场,创下“伊利莎白体育馆”个人演唱会场次最多的纪录。此时的邓丽君,在香港掀起旋风,各种报刊抢登邓丽君的消息,广告商也争相邀请邓丽君代言,街上处处可见她的广告海报。这一年内她获得五张“白金唱片”,创下香港历届“金唱片”纪录。 根据当年媒体的报道,邓丽君搭机抵港,机场接机的记者、歌迷和警察,挤得人山人海。大家你推我挤,抢占最有利的位置。当邓丽君步出机场禁区,记者和歌迷一拥而上,现场秩序一片混乱,甚至有人高喊“救命”。为避免发生意外,最后警察只有围成层层的人墙,由数十名保安人员护卫,邓丽君才勉强钻出人群。 动见观瞻的她,在返港领取白金唱片奖期间还发生了几起小风波。1981年8月,当邓丽君要入境香港领奖时,签证又出了问题!可能是太久没回香港,直到机场才赫然惊觉香港签证过期,无法入境的她只好在机场等待,三个小时后,无线电视台为她作保,方得以入境,但这只是香港行的插曲之一。 1981年8月3日的金唱片颁奖典礼之前,邓丽君接受香港某电台主持人黄韵诗访问时,因触及敏感问题落泪。颁奖典礼时,制作单位安排邓丽君演唱一首《原乡情浓》,并由成龙颁奖给邓丽君。邓丽君由成龙手中接过奖项,并无泪洒舞台,亦无不悦。 事隔两天,邓丽君转往新加坡后才接受访问,谈及入港风波。她承认,港签过期是自己的疏忽,并解释,“我从十四岁就开始唱歌,到了今天才有这些小小的成就,能得到五张白金唱片的荣誉,感触很深。一面说,一面觉得很激动,有点莫名的感伤。实在因为精神不济,人也就比较脆弱。”她澄清说,“当时,其他人没听清楚我们在说什么,只看到我掉眼泪,所以传说成了其他问题。”“有人说是因为她问了我唱片作弊、假护照、为什么不结婚这些事,其实都不是。颁奖典礼是沈殿霞和何守信主持,而我的奖是由成龙颁的,典礼上气氛很好,并没有发生不愉快的事。” 邓丽君还说,“在典礼上,我还演唱了歌曲,怎么会说我泪洒后台,拒领金奖?”她说,“大约忙到8月底又要回美国,因为学校快要开学了。” 金奖风波毕竟只是插曲,因为在1981年,邓丽君的感情找到归宿,她接受有“马来西亚糖王”之称的郭孔丞的热烈追求,两人感情进展神速,且已论及婚嫁。 此刻的邓丽君,可用爱情事业两得意来形容。1982年1月,邓丽君再接再厉到香港举办个人大型演唱会,地点改到湾仔的伊利莎白体育馆,五场演唱中第一场是慈善演出,由于卖座极佳,香港宝丽金公司随即推出《邓丽君演唱会》双唱片,双双成为白金唱片。 重新站上事业高峰,邓丽君努力将过去的创伤放在心中,然而有时在某些情境下,仍让她有不能自已的时候。1982年大年初二晚上,邓丽君在台北狄斯角演唱,一连唱完60分钟,台下响起如雷掌声,还有久久不歇的喝彩声。邓丽君在观众热情喝彩中再度出场,她说要再为观众唱一首《何日君再来》。前奏音乐响起,她娓娓说着,“我十四岁出道,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这中间所经历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难尽……”她的声音哽咽,满脸是泪痕。站在同样的舞台上,当年那个四处跑埠演唱,被老板炒鱿鱼,看尽众人脸色的小女孩,如今有自己的乐团,自己的舞群,有专属的和声,还有要唱多久就唱多久的个人秀,挂着泪、却带着笑容唱着: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爱情多少也让邓丽君对事业分了心,1982年的新作品明显减少,5月起有大半年的时间投入古典专辑《淡淡幽情》的策划,直到10月,邓丽君才与林子祥、谭咏麟合作,于香港拍摄无线电视特辑。 偏好慈善表演的她,终于在年底“复出”参加香港《欢乐满东华》慈善晚会。但也在此时,邓丽君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重大选择——与郭孔丞退婚。 《淡淡幽情》:后无来者的唐宋风致 女人对于年龄多半敏感,女艺人在过了二十岁之后尤其避谈年龄,但邓丽君不一样。1983年1月,邓丽君在香港富豪酒店开设生日派对,与歌迷同庆三十岁生日,在退婚之后举办这场公开活动,等于间接宣告她对歌唱事业的热爱。其后,邓丽君将全部感情投注于工作。 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志业的她,于1983年,开始筹划《淡淡幽情》专辑的发行与制作事宜,这也是国语流行乐坛惟一以唐诗宋词为主轴的概念性专辑,不同于艺术性歌曲。邓丽君寻找当时中国大陆和港台最前卫、权威的制作人谱曲,目的就是在于为古典诗词塑造新的生命,结果这张专辑不但大卖,并且幽雅的气质与邓丽君的旗袍装扮结合在一起,打造出中国古典美女、才女的气氛,让邓丽君的艺术成就更上一层楼。 这张全数以唐诗宋词为主轴的概念唱片,以南唐李后主的独上西楼为开端,在大导演刘家昌的谱曲下,邓丽君唱出了贯穿整张唱片的幽雅气氛: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邓丽君以行板的速度,演唱这首全数是高音,并且如真似幻的作品,结果在丝毫不见匠气的状况下,举重若轻地把这首歌的寂寥气氛演绎得十足,尤其在真音与假音间的转换,全不见勉强之处,结果兼顾了艺术歌曲的技巧,又不失流行的气氛,这种独特的性质,贯穿着整张唱片,营造出邓丽君风格的情调,并表现在随后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这首歌上。 当邓丽君以略微轻快的节奏,演唱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歌曲呈现出一番清平景象,邓丽君淡淡的唱法,把气氛营造得颇为闲淡;但随着“何似在人间”的歌声一落,凸显孤高、节劲的快板登场: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邓丽君在高低歌声中婉转自如,以转音表现出穿梭在天上人间的瞬间与无常,同时以拉高长音的曲调为这一段收尾,充分表现出对于人世间凡事无常的无奈。也凸显作曲者梁宏志的匠心独运,以充满现代感的手法赋予古典文学新的生命。但在结尾部分,邓丽君重新又以行板唱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则又是以平稳的节奏、舒缓的曲调,唱出千古悠远与豁达的感觉,只是相较于诗人的多情与潇洒,邓丽君的演绎方式却带来了几许婉约与柔弱,把一股思古怀世之幽情,替换成对于情人、爱情的憧憬与怀念,或许也是邓丽君借词表意的特殊之处。 邓丽君这张唱片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是以一种独特而前卫的手法,诠释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新脉动,让中国人感受到老祖宗的情怀与温柔,而不是一定要限在艺术歌曲的条条框框中,逐渐消逝生命;同时这种以概念贯穿整体制作风格的大胆尝试,乃至于刻意忘却流行,结合古典树立新乐风的手法,都凸显这是张大胆尝试,把商业放在其次的试验性作品。当然在商业逻辑上,邓丽君是完全成功地把这张专辑塑造成台湾流行音乐上的里程碑,但从作品的特殊性分析,除了缺乏对社会的批判性外,邓丽君这张力作堪称是前卫之作,呈现出邓丽君的企图心与旺盛的创作力。 但令人激赏却又悲哀的是,在这张概念性专辑之后,包括邓丽君在内,国语歌坛从此再也无人有足够的能力与高度,创作出这种传统与流行有机性结合的作品,甚至这张梦幻专辑中的歌曲,虽然备受肯定,但由于演唱需要高度技巧,因此后继歌手能够有足够能力翻唱者其实寥寥可数。至于邓丽君在这张专辑之后,由于把精力放在演唱会与日本通俗歌曲的表演上,加上原先结合中国传统要素的新创作因故取消,因此整体而言也未能再有突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
永远的邓丽君
明星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